茅盾文学奖,等一等您的读者
(2011-08-23 15:30:29)
标签:
文化 |
茅盾文学奖,等一等您的读者
申志远茅盾文学奖揭晓以后,质疑这个奖项的呼声已经湮没了获奖的作家和作品,作为一个关注文学的读者,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自己的感受。茅盾文学奖,你真的给文学、给读者带来了什么?
茅盾文学奖是1981年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而设立的,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每三年评选一次。
历届获奖作品您读过哪几本,回望前七届,仍然还有生命力的作品屈指可数,如《平凡的世界》、《芙蓉镇》(第一届的最后一名)、《长恨歌》(第五届的第三名)《白鹿原》,而其他作品和作家,绝大多数已被遗忘,像《都市风流》、《第二个太阳》、《骚动之秋》、《茶人三部曲》、《东藏记》等作品,即使是专业文学圈内,也鲜为人知。莫言的《檀香刑》和余华的《活着》曾参评茅盾文学奖,均遭淘汰。著名作家余华、苏童、李锐、池莉、王小波的作品也从未获得过茅盾文学奖,其作品畅销程度不亚于“茅奖”获奖小说,并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赞誉。
茅盾文学奖遗漏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本届落选小说的《风和日丽》、《水在时间之下》,我个人认为是当下相当优秀的作品,而在这次三轮PK评选中被淘汰。文学奖项的评选不是快男超女评选,这个娱乐性质的规则和评委视角就有问题,获奖者都是作协主席,难道其他作家就写不出优秀作品吗?泱泱大国的文学评选限定在体制内这狭小的圈子里,这的确是应该是茅盾文学奖的悲哀!
另外,获奖巨著《你在高原》400多万字,《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微博说:“张炜《你在高原》要得奖就滑稽了,因为全中国看过这部400多万字书的只一个人:责编。我坚信,不会有一个评委通篇全读过,如果读完,算算得要多少时间,我相信只有作者自己能全看完这部巨著,可61个评委中,《你在高原》却得了58票。这结果毫无悬念,太直白了,还有什么权威公正可言呢?
读者评论诺贝尔文学奖喜欢说:“它遗漏了一大批优秀作家,但是它获奖的作家个个都是优秀的。”茅盾文学奖是不是也是这样?读者的推介和专家的评选就是矛盾,陕西作家高建群的《大平原》“出局”后说,能不能评上奖,那就是评委的问题了,当年他的《最后一个匈奴》没得上茅盾文学奖,这回他表示这是最后一次参加茅盾文学奖评选了。“不是我对茅盾文学奖有什么意见,只是我想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可是对年轻人还有机会吗?在网络阅读的时代,7部网络小说第2轮投票就全部报废。请问评委,您们是对网络长篇有偏见呢?还是作者不是作协主席呢?网络小说必将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新生力量,老朽的评委以陈旧的文学观念将网络文学排斥在外能体现文学的与时具进吗?
茅盾文学奖的评委们是不是了解中国当代文学走到了哪一步?是不是认真阅读了所有参评的优秀长篇小说?他们是用什么标准在思考?评选的作品和作者的职务有没有关系?我不知道!但是从名单中得知,获奖的都是作协主席,这种评奖已经沦落成小圈子里的几个人的自娱自乐,这样评出的奖项在网络传播时代能得到公众的认知吗?诟病本身恰恰折射了中国当代文学缺乏读者的尴尬境地,暴露了文学界主流批评话语权的缺失,专家评委对现实的一味迎合、妥协和心态的浮躁。
中国当代文学离读者渐行渐远,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文学发展到今天,最终是要靠读者的最终评价来确定作品的价值。当下其他文学奖项也正在失去本身的含金量,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茅盾文学奖遭到抨击和问责的社会意义已经超过了这个奖项的本身,
我相信,当印刷上茅盾文学奖的“主席达人”们的作品摆上书店,读者未必就会买账?今天是一个快餐速读的时代,究竟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阅读长篇小说,这也是对读者鉴赏力的考验,今天又是一个文学宽容的大时代, 读者的鉴赏较之专家更具水准,好的作品,并不是以奖项赢得读者的。看看当代文坛,还有像《亮剑》、《金山》、《租界》(小白著)、《风语》、《音乐会》这样优秀的文学作品,读者虽然认可他们的文学价值但注定与文学奖项无缘。茅盾文学奖,在这个文学提速急功近利的时代,请您慢下来,等一等您的读者?
申志远茅盾文学奖揭晓以后,质疑这个奖项的呼声已经湮没了获奖的作家和作品,作为一个关注文学的读者,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自己的感受。茅盾文学奖,你真的给文学、给读者带来了什么?
茅盾文学奖是1981年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而设立的,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每三年评选一次。
历届获奖作品您读过哪几本,回望前七届,仍然还有生命力的作品屈指可数,如《平凡的世界》、《芙蓉镇》(第一届的最后一名)、《长恨歌》(第五届的第三名)《白鹿原》,而其他作品和作家,绝大多数已被遗忘,像《都市风流》、《第二个太阳》、《骚动之秋》、《茶人三部曲》、《东藏记》等作品,即使是专业文学圈内,也鲜为人知。莫言的《檀香刑》和余华的《活着》曾参评茅盾文学奖,均遭淘汰。著名作家余华、苏童、李锐、池莉、王小波的作品也从未获得过茅盾文学奖,其作品畅销程度不亚于“茅奖”获奖小说,并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赞誉。
茅盾文学奖遗漏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本届落选小说的《风和日丽》、《水在时间之下》,我个人认为是当下相当优秀的作品,而在这次三轮PK评选中被淘汰。文学奖项的评选不是快男超女评选,这个娱乐性质的规则和评委视角就有问题,获奖者都是作协主席,难道其他作家就写不出优秀作品吗?泱泱大国的文学评选限定在体制内这狭小的圈子里,这的确是应该是茅盾文学奖的悲哀!
读者评论诺贝尔文学奖喜欢说:“它遗漏了一大批优秀作家,但是它获奖的作家个个都是优秀的。”茅盾文学奖是不是也是这样?读者的推介和专家的评选就是矛盾,陕西作家高建群的《大平原》“出局”后说,能不能评上奖,那就是评委的问题了,当年他的《最后一个匈奴》没得上茅盾文学奖,这回他表示这是最后一次参加茅盾文学奖评选了。“不是我对茅盾文学奖有什么意见,只是我想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可是对年轻人还有机会吗?在网络阅读的时代,7部网络小说第2轮投票就全部报废。请问评委,您们是对网络长篇有偏见呢?还是作者不是作协主席呢?网络小说必将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新生力量,老朽的评委以陈旧的文学观念将网络文学排斥在外能体现文学的与时具进吗?
茅盾文学奖的评委们是不是了解中国当代文学走到了哪一步?是不是认真阅读了所有参评的优秀长篇小说?他们是用什么标准在思考?评选的作品和作者的职务有没有关系?我不知道!但是从名单中得知,获奖的都是作协主席,这种评奖已经沦落成小圈子里的几个人的自娱自乐,这样评出的奖项在网络传播时代能得到公众的认知吗?诟病本身恰恰折射了中国当代文学缺乏读者的尴尬境地,暴露了文学界主流批评话语权的缺失,专家评委对现实的一味迎合、妥协和心态的浮躁。
中国当代文学离读者渐行渐远,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文学发展到今天,最终是要靠读者的最终评价来确定作品的价值。当下其他文学奖项也正在失去本身的含金量,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茅盾文学奖遭到抨击和问责的社会意义已经超过了这个奖项的本身,
我相信,当印刷上茅盾文学奖的“主席达人”们的作品摆上书店,读者未必就会买账?今天是一个快餐速读的时代,究竟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阅读长篇小说,这也是对读者鉴赏力的考验,今天又是一个文学宽容的大时代, 读者的鉴赏较之专家更具水准,好的作品,并不是以奖项赢得读者的。看看当代文坛,还有像《亮剑》、《金山》、《租界》(小白著)、《风语》、《音乐会》这样优秀的文学作品,读者虽然认可他们的文学价值但注定与文学奖项无缘。茅盾文学奖,在这个文学提速急功近利的时代,请您慢下来,等一等您的读者?
前一篇:[转载]又是一年农历7月15
后一篇:[转载]电影已渐渐的离我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