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文化报:变形的萧红故居 :

标签:
文化 |
[转载]中国文化报:变形的萧红故居
变形的萧红故居
日前与一位哈尔滨媒体的朋友聊天时,说到了明年6月即将到来的萧红诞辰百年纪念日。不想,他情绪激动地谈到萧红故居的现状:“那里又耸立起一座高层建筑,连图片都没法拍了!”想起3年前这处省级文保单位及哈尔滨市历史文化街区被违法修缮的事件,我不敢耽搁,急忙来到呼兰,探访这座黑龙江的名人故居。
呼兰县在松花江北岸,清雍正时期1734年设呼兰城,光绪年间设副都统衙门。如今这座古城早已变成哈尔滨的呼兰区了。古城的古朴早已不在,宽阔的马路,摩肩接踵的新式建筑,让初来的人闹不清身处何地。向这座城市的人们问起历史遗存,往往说不清,但大家都知道萧红,都知道萧红故居的准确位置。
从这座小城走出去再也没有回来的萧红,却让世界知道了这个名字:呼兰。在萧红诞辰75周岁的1986年,萧红故居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外开放。以后被列为哈尔滨市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这里每年不仅有大量文化界人士光顾,还有大量游客来访。萧红故居提升了这座古城的知名度。
萧红故居已经没有一座真实的历史建筑
在哈尔滨火车站乘551路公交车,一小时之后就到了萧红故居附近。沿路走来皆为新建楼房,萧红故居阔大的院子四面被新开的路隔成独立的空间,越发凸显与周边的不和谐。院内东西两路院子,排列着崭新的青砖房和用黄色水泥仿制的“土坯房”。
萧红故居建于1908年,1954年,萧红的家人迁移到沈阳后,此处房产为公产,原建筑渐次拆除,仅存东院5间正房和西院7间门房的倒座房为原建筑。1986年,东院正房被拆除,抬高原基址1.2米重建后对外开放。1990年又复建了后院的磨房和一个后花园,占地面积4181平方米,为原有面积7125平方米的五分之二。
2007年,当地筹来资金,开始对萧红故居进行全面修复的工程。该工程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规定,拆除了仅存的原有建筑西院门房,在没有原图纸和原有照片的情况下,将原本已经完全消失的磨房、粉房、养猪房、仓房及《呼兰河传》中的人物有二伯、王大姑娘、小团圆媳妇等住过的房子,完全使用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制建造起来。整体复建了超大超新的“萧红故居”。
细心的游人会看到,在每座建筑的墙上都有一个标志牌,上面坦然标注该建筑拆毁的年代为上个世纪40年代、50年代、60年代,“呼兰区政府2007年修复萧红故居全貌时,按原貌仿建”。若进入标注着“小偏房”(小团圆媳妇住房)、“王大姑娘住房”、“粉房”等用水泥仿制的“土坯房”室内,还会看到硕大的房柁。据介绍,这是进口的红松。
据黑龙江省文化厅文物保护处处长盖立新介绍,当时黑龙江省文化厅文物保护处多次依法要求当地政府停工,照原样恢复,但对方置之不理,至今仍未恢复。
当时负责为这处省级文保单位的修缮工程做设计的,是牡丹江文物管理站站长陶刚。提起这个事件,他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现在萧红故居已经没有一座真实的历史建筑了。原本仅存的一处历史建筑门房是非常珍贵的,我做的设计方案是保留修缮。但施工的时候,竟然擅自将门房全部拆除,又建起与原形制不同的门房。还篡改原设计图纸,在没有任何依据的情况下修建了多座完全不符合原建筑形制的新建筑。”
遗憾的是,三年前这一违法工程尽管及时得到职能部门的依法行政和新闻舆论监督,却至今没有得到纠正。
一些研究萧红的学者来此参观后遗憾地说:“新建的超豪华磨房、粉房、养猪房等不仅不可能还原历史,看上去也十分可笑。萧红笔下的意境和韵味荡然无存。”
一位文物保护专家对此评价:“萧红故居已成毫无历史价值的假古董建筑群。”
高层建筑破坏了历史环境
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边的历史环境。这样一种整体保护的理念已经作为法规被明确规定。
萧红故居的周边历史环境得到保护了吗?
这几年,萧红故居的新邻居逐渐增多,北、南、西三方都已经是新楼林立。从故居北望,只见故居上空依次排列着6层、19层、24层毫无章法的几排建筑,原本优美的天际线被完全破坏。今年崛起的24层高层大楼尤为突兀,汉白玉的萧红雕像和身后的青砖瓦房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处于高楼的压迫之下。紧邻故居4米多的西侧,还刚刚修建了由南到北一长排新建筑,建筑风格不伦不类,十分古怪。
在故居东侧,即萧红故居历史文化街区紫线保护范围内,原本残存着最后一点历史遗存,3座青砖房不仅体量大,山墙和戗檐砖雕也十分精美。据一位80多岁的居民介绍,这里原来是“博老爷”的宅子。我曾在呼兰的志书中查到,呼兰设副都统后,曾有两位名博栋阿、博罗那的副都统,不管“博老爷”是否与其有关,这3座建筑都应该保留。因为这已经是呼兰现存传统中式民居中最完好的了,并且作为省级文保单位萧红故居仅存的的历史环境,也具有珍贵的价值。但是,10月份这里也贴上了拆迁公告,并且已经开始拆除。这3座青砖房的每一座都已经被拆除一半。笔者与呼兰区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沟通,得到的是这里并未纳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范围的回答。
今年夏天,台湾作家“萧红文学之旅”代表团一行17人来到萧红故居参观,代表团成员介绍说,在台湾有不少作家不知道哈尔滨,但知道萧红和呼兰河,萧红的《呼兰河传》给台湾的读者太多想象。所以,“萧红文学之旅”是很多团员期待的一次精神之旅。也许正因如此,他们对故居周边被高楼包围的现状表示十分不解。
看到了他们与黑龙江省作家协会领导拍的合影,照片十分清晰地展示了三个层次:一、人群,二、萧红雕像和故居正房,三、依次排列的19层、6层、24层建筑。
的确,对这样一处引起世界关注的文化遗产,本身又是受法律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文化街区,对其周边环境本应该采取限高的方式控制。如今却这样随意地建设,真是令人遗憾。
明年即将迎来萧红百年诞辰纪念,届时将会有怎样的庆典?已经脱离了真实的故居和故居周边的高楼群与文化与历史已经没有任何关系,只是现实的经济利益的展示。
萧红的雕像在阳光下沉思着,由于她身后的高楼的衬托,那原本宁静的神态平添几许惶惑与哀伤。
注:结尾处的两段蓝色字是发表时删除的,在自己的博客里予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