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新赏:《我的父亲母亲》的成和败
(2010-10-08 19:16:59)
标签:
杂谈 |
诗情画意入梦来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诗电影,具体表现在对北方自然美的展现,对人情美的挖掘,对色彩美的探索。整合成近乎完美的蒙太奇,将人物、情节和画面一并推向诗意的极致。张艺谋完美地表现了那个纯真年代的朴实、纯净、平凡又饱满的初恋故事,影片构图如行云流水,干干净净,追求传统美学以小见大的意境。
这是一个很东方的题材和美学意境,它把女孩子对爱情的痴迷简单放大为“等”、“追”、“找”、“看”4个字。母亲率领主人公生子和父亲生前的学生大出殡的场面尤其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母亲及学生们抬着棺材行进在故乡的漫天风雪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提醒着人们感受和珍惜那些不被人们留意或正在消失的美好东西,从而深深触动并唤醒了现代人藏匿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
细节民俗有缺憾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几处细节有些失真,影片故事发生在40年前,正值人民公社化时期,当时农村干部应称“队长”,为什么大伙都把队长叫“村长”;1998年初主人公生子奔丧回家时《泰坦尼克号》并未在全国公映,为什么在偏远乡村的生子家墙头上却贴着《泰坦尼克号》的海报;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生子母亲在狂风大雪中拿着一卷黄纸艰难地向学校走去,路上摔了好几跤、在母亲推开门后,却不见下雪了。母亲年轻时说得一口好听的普通话,年老却是一口方言;在制作精良的同期声中,生子的东北味的普通话和母亲的河北方言对起话来真觉得别扭;骆老师死后,主人公和母亲没有带黑孝布,生子家的院门口也没有挂孝带纸,这是北方特有的民俗,是否因为张艺谋是西北人,不懂得这些北方民俗,所以电影没有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