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记忆定格

(2010-08-09 15:14:16)
标签:

文化

日前,哈尔滨著名作家孙且创作的描述早期哈尔滨城市生活的长篇小说《洋铁皮盖儿的房子》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这是近年来我省首次获得的中国作家协会扶持项目,小说将在不久出版发行。和孙且一样,有一批哈尔滨本土艺术家,用自己的艺术方式诠释和记录这座城市的过去。

  洋铁皮盖儿的房子、木头的板障子、大门洞内的大杂院、破旧的木制外楼梯、低矮的煤棚……这些虽然承载着过去的艰辛生活,但老旧却充满温情,成为哈尔滨人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画笔、用摄影、用文字……他们用具有深厚怀旧意识的作品:

让记忆定格
http://61.167.35.147/hb/res/1/20100808/67811281198566345.jpg
  陈本庄作品  《老胡同》
http://61.167.35.147/hb/res/1/20100808/63421281198566345.jpg
  王焕提作品《童年》

  日前,哈尔滨著名作家孙且创作的描述早期哈尔滨城市生活的长篇小说《洋铁皮盖儿的房子》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这是近年来我省首次获得的中国作家协会扶持项目,小说将在不久出版发行。和孙且一样,有一批哈尔滨本土艺术家,用自己的艺术方式诠释和记录这座城市的过去。

  洋铁皮盖儿的房子、木头的板障子、大门洞内的大杂院、破旧的木制外楼梯、低矮的煤棚……这些虽然承载着过去的艰辛生活,但老旧却充满温情,成为哈尔滨人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画笔、用摄影、用文字……他们用具有深厚怀旧意识的作品:

  屋顶驻足的鸽子、横七竖八的天线、摇摇欲坠的窗台上摆放的盛开的盆花、晾晒的被单……这些在老哈尔滨人记忆里信手捻来的街景,被一些哈尔滨本土作家、画家、摄影人定格、浓缩,成为对这座城市日渐久远的历史风貌的别样记忆。

  这些具有浓厚怀旧意识的作品,纯粹出于这些本土艺术家朴素的文化自觉:留住历史。多年来,他们敏感地注视着哈尔滨这个多元化城市的成长变化,用情感的笔触和目光,细腻地描绘哈尔滨的前世今生。

  他们用作品来证明,那些泛着幽暗光泽的青砖、木梯、老街,饶有韵味,虽然老旧却充满温情。

 

  孙且原名孙世群,1963年生人,现任教于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文学创作起始于诗歌,近年转向小说,潜心构筑以“洋铁皮盖儿的房子”为总标题的系列长篇。他的小说《老毛子兵营》、《柳芭的牛奶和向日葵》、《老尼古拉耶维奇的银扣子》、《有轨摩电车》、《偏脸子的8848米》等,发表于《广州文艺》、《作家》、《清明》等文学期刊杂志上。《人民文学》编辑专门在《文艺报》上推荐他的作品《充满忧伤的成长旅程》,黑龙江大学教授叶君以《想象哈尔滨的方式》评论他的小说。

  孙且立足本土,创作几乎都是反映哈尔滨这个特定地域,并试图以文学作品写出心灵之中的北方边城。偏脸子是哈尔滨道里区的一个地名,这里曾经的居民可以大概分为闯关东的山东人和侨居的俄罗斯人。两个民族的下层老百姓在这里混居,两种血脉和不同质的文化碰撞融合,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一座座刷着绿油漆的洋铁皮盖儿、白石灰板夹泥墙的房子,还有木头的板障子,板障子上攀爬的喇叭花,板障子里的丁香树和沙果树,花香伴随着手风琴和歌声……如今这里早已面目全非,街道变成了柏油路,钢筋水泥的建筑将这里曾经的故事逐渐稀释,成了一个永久的回忆。“那些小时候的生活片断,那些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无比清晰又十分无情地凸显在我的脑海里,于是我选择了小说,想通过它还原出我的记忆,我给自己系列的小说取了个总的题目———《洋铁皮盖儿的房子》。”作家孙且说。

  《洋铁皮盖儿的房子》采用儿童的视角,以第一人称叙述哈尔滨的城市历史。主要写作家眼中的故乡偏脸子,两个民族的下层老百姓在这里混居,两种背井离乡的方式却有着同样的生命际遇。命运使中国和俄罗斯社会中最底层的老百姓在这里相遇,有写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混血儿杨菊成,有当代著名小说家梁晓声,有著名喜剧演员马大哈马伟国,还有给孙且诗歌启蒙的落魄白俄贵族老尼古拉耶维奇和最初朦胧而美好情感的异族少女柳芭等,这部小说就是他们的“传奇”。

  孙且在小说中用哈尔滨方言口语体现地域性,哈尔滨的方言里面有大量的鲁地方言和俄罗斯外来语,“小的时候,我姥娘领我去外地串门,人家问我,你家住在啥地方。我回答,偏脸子。那时我还不大明白这个词儿具体指称的范围。今天,人们管这个地方叫安字片,因为不管横的街,还是竖的道,街道名都以安字开头。”孙且的小说坚守在哈尔滨这片土地上,让已经像血液一样成为他生命一部分的方言和民俗,在小说的故事和情节里诗意地生长。他的作品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有厚重的历史感,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和生命传奇。孙且小说不但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拍摄过《斜角街照相馆》的哈尔滨导演富哲平还要把它搬上银幕。

  1944年出生在哈尔滨的王焕堤是一名水彩画家,他用水彩画笔描绘他居住过的道外区正在消失的老房子,至今已有1000多幅水彩画描绘自己熟悉的街道。王焕堤的作品《回到时间深处的故乡》,缓慢地抚摸着道外区的一切细节:生生不息的四季流转,一个又一个平静而闪亮的日子,这些画面回溯了时间,凝固的阳光使腐朽的院落重新获得了生机。定格的瞬间,基于写实,却渗透着诗意,画家的故乡道外区,被精心保存于画面之中,得以永久留存。鲜明的光影则创造了厚度,意味着岁月的厚重;构图向深处拓展,无一例外地指向画面的纵深:那个有故事的地方———道外同发二道街、升平街、大杂院…… 

  当水彩被用于描绘故乡,便焕发出格外流光异彩的生命力,时光宛若倒流,画家的童年生活跃然笔下。王焕堤的水彩画透露出伤感:对逝去的时间和生活的惋惜,道外区老房子作为城市的符号,属于时间,呈现一种超越现实的梦幻色彩。 

  摄影家张智福的黑白摄影《风雪老道外》,是哈尔滨首个用黑白影像展示道外风土人情的个人摄影集。《风雪老道外》是张智福历时3年完成的,全部作品采用传统的机械相机、普通的黑白胶片、原始的冲扩工艺、未经过任何剪裁加工。这些制作精良、高品质黑白摄影作品好像一位久居哈尔滨道外的老者,在向你慢慢地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张智福撇开大门洞内的大杂院、破旧的木制外楼梯、低矮的煤棚、公用的自来水龙头、马葫芦、密集的人群等一般特征,而是把它们看作是形态、线条、质地、明暗、影调的结合体,用以为自己的作品主题服务。

  75岁的陈本庄出生在道外区一个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大杂院,在那里一住就是七十年。虽然如今那里早已拆除,开辟成广场,但那里承载了他太多的情感和记忆。从1995年开始,他创作出130余幅老建筑速写作品。无论严冬酷暑、雨雪风霜,他都会骑着自行车,带着板凳和画笔画架,行走在道外的老街老巷,寻找那些让他感动、让他留恋的老楼老景。他的老建筑速写作品,线条刚劲,造型准确生动,碳铅的轻描重抹表现出光影的变化。那些残旧却傲然屹立的老墙,历经沧桑却依然坚固的回廊楼梯,锦绣飞花的雕梁和墙面,重重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视觉神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