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幼忱:永生的冰城“童话大王”

标签:
文化 |
孙幼忱:永生的冰城“童话大王”
6月25日下午,孙幼忱逝世。这位给小朋友讲了一辈子故事的老人驾鹤西行了!
孙幼忱的名字,对哈尔滨人来说是相当熟悉的,因为他用生命创造了一个哈尔滨平民“安徒生”的传奇。
他是身残志坚的榜样,他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是德艺双馨的作家,他是孩子们的好朋友,他是当之无愧的童话大王,他的童话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他虽然双腿残疾,却以顽强的意志轻松横渡松花江;他深受孩子们的爱戴,他与他那辆被孩子们插满鲜花的手摇车“北京号”一起,走过了72载的无悔人生。
从上世纪60年代的《小伞兵和小刺猬》《小狒狒历险记》到90年代的《通向奇异世界的小路》、《山连着山》《天天和北北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小朋友读着他的童话长大成人,长大后许多人可能忘记了童话的细节但却无法忘记那个影响过他的名字——孙幼忱。
我曾经在中学时代就听过孙幼忱的讲演,刚参加工作,写过他的专访。在2002年的夏天,孙幼忱作为“黑土作家群体”签售时,我还采访了鹤发童颜的老作家。当时他虽然重病在身,连说但面色却非常红润,孙幼忱表示他是摇着残疾人用的电动手摇车来的,因为自己热爱运动,所以给人一种健康人的感觉。
孙幼忱还酷爱游泳。1969年7月27日,双腿残疾的孙老首次横渡松花江,当年他用双拐横渡松花江曾经是江边游泳爱好者的一大景观,甚至多次上了电视节目。
双拐走出的童话梦http://pic.dbw.cn/0/02/69/02/2690242_382180.jpg
孙幼忱两岁时一场小儿麻痹,夺去了他走路的权利。孙幼忱从小便立志做一名作家,高中毕业后,因为身体原因无法上大学的他一边自学一边写作,从1958年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孙幼忱一生笔耕不辍,一九五九年十月七日。他创作的科学童话《“小伞兵”和“小刺猬”》在《新少年报》上发表了。一九七八年,他的“处女作”《小狒狒历险记》终于问世了。140万册,还被译成了藏文、维吾尔文和盲文。数家电台连播,连环画就出了数十种。还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三等奖。后来,他从街道工厂调到了哈尔滨市作协,。孙幼忱的科学童话别具一格,充满儿童情趣他将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融为一体,受到广大少年儿童欢迎。他被列为全国科学童话十家中的一家。《“小伞兵”和“小刺猬”》被认为是建国以来最优秀的科学童话,并于1962年得到我国老一辈科普作家高士其的好评。还被选入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材,并在台湾出版。
《小狒狒历险记》这篇作品通过主人公小狒狒的经历,向小读者介绍了非洲大陆的生态环境和一些野兽。作品中的小狒狒既是非洲的一种猴子,又能使读者感到这像是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其他如犀牛、长颈鹿、野水牛等,也均有“物性”又有“人性”,因此,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充满童趣的科学童话,使小读者读来津津有味,忍俊不禁,爱不释手。《小狒狒历险记》印刷140余万册。他的科学童话作品针对小读者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注意将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融为一体,别具一格。1990年孙幼忱被授予“建国以来成就突出的科普作家”荣誉称号。
《聪明的木娃》、《通向奇异世界的小路》、《山连着山》等著作都在这不眠的夜里赶写出来了。哈尔滨市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唐飚回忆说,孙幼忱热爱写作,却始终清贫如洗,因为儿童文学在商品大潮中倍受冷落,他的成名作《小伞兵和小刺猬》,稿费只有2元;他出版了140万册的《小狒狒历险记》,稿费也只有100多元。一九八六年十月,中国作家协会吸收孙幼忱入会评选全国少儿先进工作者时,有人担心业余的不如专业的把握性大,可他仍是榜上有名。一九九○年二月,组织将他调到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这么些年来,他完全是凭着一颗对儿童的爱心,顽强的毅力,不断地求索,奋斗出来的。
http://pic.dbw.cn/0/02/69/02/2690246_949161.jpg历尽苦难童心不改
为了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孙幼忱吃了很多苦。那时,他们一家五口住在道外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里,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孙老就把头伸进壁橱里写作,从午夜一直写到天明。
在《山连着山》这部书中,孙幼忱写了他为写一部书稿,几次在冬天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情景:“我从家摇到南极街,身上已是汗淋淋的了。迎面又是一个很陡的大坡。我使足双臂的力气,决心一鼓作气爬到坡顶。”
“我在科技报刊阅览室坐过一阵之后,阅览室里不暖和,紧贴在身上的湿衣裳越来越凉,终于使我觉得透骨的冷,连牙齿也打起战来。”
查阅资料是如此吃力,他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坚持为少年儿童写作的呢?
请读《山连着山》中的这段生动文字:
“房间太小,老少三代五口人,有地方挤着睡觉,却没地方放桌子,幸好有这个壁橱!高层可堆放书籍,低层的木板上可写字。
“午夜真好,万籁无声,没有外界的干扰,而且,妈妈、晓云及两个孩子都在沉睡,即使从壁橱中透出一些灯光,即使我不慎弄出些响声,也不会把谁惊醒。
“我在稿纸上沙沙地写着……”
就这样,孙幼忱从一个普通的残疾青年,成长为一个广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成为一个深受少年儿童热爱的儿童文学作家。在残疾人中,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与大多数健康的人相比较,他也不是弱者。
孙老的家人说:“虽然我们的生活一直很穷,但我们在精神上却非常快乐。他是一个在物质方面没有太多要求、一辈子都有童心的人,他的快乐全在孩子的身上,他是个好人!”
孩子们赠他“北京号”
孙幼忱曾摇着残疾人用的手摇车行驶七个多小时,走遍全市除平房区之外的6个区;他也曾在冰天雪地中带着老伴在太阳岛上摇着手摇车环岛一周……孩子们赠送给孙幼忱的那台残疾人机动三轮车,是北京产的,所以,孙幼忱叫它“北京号”。
1988年秋天,孙幼忱摇着手摇车吃力地爬坡,到松拖文化宫参加新桥小学的大队会。散会后,孩子们围住我的车子,纷纷地问:“孙伯伯,这台手摇车多沉啊,您怎么不买一台机动三轮车?”孙幼忱告诉孩子们:“我用它,可以锻炼双臂呀!”孩子们都笑了。实际情况是,当时孙幼忱确实无力购买机动三轮车。1899年3月,新桥小学少先队大队委员会又向道里区全区少先队员发出倡议,结果,又有29所小学的少先队员积极响应。
1989年5月16日,举行了我市“道里区少年儿童向残疾作家孙幼忱赠车仪式”,中央电视台以及省、市电视台都播发了消息。孩子们在“赠车仪式”上,还表达了他们的共同心愿,他们呼吁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儿童文学作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http://pic.dbw.cn/0/02/69/02/2690243_984086.jpg
孩子们用零用钱为孙幼忱捐赠了残疾人专用的三轮摩托车,孙幼忱的活动天地一下子扩大了,他带着老伴一起去呼兰参观萧红故居,去阎家岗机场看飞机起飞,他还用了十多天的时间带着老伴开着摩托车去了趟北京。孙老本想开着摩托车游遍全中国,但最终因为摩托车不堪重负而放弃了这个计划。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同事告诉我,曾经有一个热爱写童话的女工给他写信请教,他摇着轮椅来到南岗工大附近的一家工厂,当面为女工答疑,在工读学校、在哈尔滨监狱、在青年宫、少年宫、各个工厂的文学小组,他都去作国报告和讲演,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哈尔滨,孙幼忱和张海迪一样,都是人生的楷模和榜样。孙幼忱常应邀到中小学校去现身说教,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感悟,激励学生们积极向上。每次都讲得满堂喝彩掌声雷动,他曾被评为“哈尔滨市特等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劳动模范”以及“全国先进儿童少年工作者”、“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模范个人”。1997年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孙幼忱不辞辛苦地为青少年的成长笔耕着、奔波着。有许多孩子在他的作品的感召下走向成熟,更有一些孩子读了他的作品心灵得到了净化。
孙幼忱这位给孩子写了一生童话的““安徒生””走了,但是他写的童话故事和他的励志传奇却在孩子们的心中永生!本报记者申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