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害相较取其轻。有些看起来很有意义的事,实则只是利弊选择的结果。看起来的正面意义,只不过是推动者赋予的一个不得不接受的冠冕堂皇的说法。
人生经常会出现两难的选择,无法逃避,唯有面对。
从市属综合性制药企业的第一把手调任我们这间省属企业任法定代表人,之所以有这样不寻常的调动,在我听到的好几个版本的传言中都不是这位曾市里十佳青年企业家的李厂长的本意。
确实,或许没有人愿意接手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沉淀丰厚,困难重重且人际关系十分复杂的企业。特别是李厂长这样治下企业尚处于上升期,状态稳定,管理没什么障碍的人,一定明白到了我们这个已是风雨飘摇的企业意味着什么。或许“一世英名”将毁于这个不情愿的选择。
了解我们企业现状的人都应该十分清楚,在没有强有力政策和大量资金的支持下,想要力挽狂澜几乎是概率等于零的事,最好的结果只是停止或延缓企业的颓败。
李厂长没得选择。在听到的最多,可能也是最准确的一个传闻是因人际关系原因,他在原单位已经很难继续待下去了。正好我们厂也因为才接任老厂长一年多的总工程师出身的吴厂长准备调回老家重新做技术工作,拒绝继续在厂长这只烤炉上被煎熬。因此,四十多岁年富力强的明星企业家李厂长来了。不知道负责任命的主管部门领导有没有对李厂长寄予很大希望,能够感觉到的是在政策上是给了一些支持的。
最明显的就是支持了他从原来的厂里调来了一位副厂长,使得他不至于太显得单枪匹马,孤立无援。
另外,李厂长对厂里很多部门管理体系孤注一掷的调整和改变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有限度支持。李厂长的大刀阔斧引起了不少受影响或看不惯的原来在这个企业拥有不小话语权的老职工的强烈反弹。据说主管部门顶住了(至少一段时间内顶住了)这样源源不断投诉的压力。
事实上,人生地不熟的李厂长上任后就面临了很大的两难局面。他可以什么都不变,完全按照过去的管理架构和模式运行,中庸地在这个岗位上混几年,期间寻找上升的机会。但这样做除了要忍受个性和思想被压制的痛苦外,还得承担显而易见的风险,无所作为却要为结果负责,而结果是确定无疑的。另一个选项就是孤注一掷博一下,尽管结果大概率与前者无异,但至少是随了自己的意愿。即便输了也是明明白白地输,而不是被环境裹挟着莫名其妙地一败涂地。只是,按了自己的意志,一定就会有悖于某些人的意愿。在这样复杂环境动了别人的蛋糕,结局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李厂长是骄傲且十分聪明的人,当然不会选择碌碌无为地失败,他要按自己的想法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后来想起来那其实是螳臂挡车的悲壮,但当时却是着实激励了一部分人。
我也以为春天就要来了!
早安,九月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