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贵州本土民族传统手工艺术品方面的工作已有些年头,对蜡染、银饰、苗绣、马尾绣等贵州民族艺术瑰宝的制作工艺以及作品风格算是有了些肤浅认识。
惊喜、荣幸、遗憾、惋惜,情感交织,自有体会,可谓五味杂陈。
早想记录下一些心得,却又担心以点概面而不得要领,一直不敢下笔。
时光流逝,表白的心情如鲠在喉,终于还是下了决心说上几句。管中窥豹,只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起到轻波微澜的作用。
那就先从苗族银饰说起吧。
作为早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目录的苗族银饰制作工艺,其创作出的作品一直深受海内外朋友的推崇和喜爱。可以说,这是悠久的苗族同胞的荣耀,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只是,有点让人意外的是,在介绍手工银饰作品的过程中,时而会听到诸如“银有多少克?”这类问题。
或许朋友们是想以银子的重量来衡量作品值不值价吧。
说真的,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禁不住的尴尬就会扑面而来。
“多少克?”
这的确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手工作品的重量,可能真的不敢乱说,毕竟没有称过。即便称了,每一件作品的差别又可能会让所说的话变得不真实。这场景就像在油画拍卖时,突然有人问颜料用了多少一样让人难堪。
毋庸置疑,作为货币,白银银已经有了数千年历史。即是到了现代,银子也是作为贵金属存在着。
不过,在手工银饰作品的价值构成中,银子自身价值所占的比例已经很小很小。作品的价值大都体现在附加在白银身上的独特手工技艺和创意中了。这也是大部分时候我们不太刻意对意见作品称重的原因。
一个从事传统银饰制作的工匠,从学艺到独立创作,需要经历的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学艺过程。其中遭受的艰辛绝非常人可以想象。与学艺的艰辛相比,我们这个一切讲究速成,讲究量产来降低成本的时代,工艺复杂的传统手工作品,已很难得到足够的尊重,更别说获得与其付出的时间和技艺相匹配,与其艺术价值相符合的应有的价格了。
生存压力和成长空间的压缩,让很多传统工匠的后人,或有志于从事传统技艺学习的年轻人望而却步,不得不终止和放弃他们的梦想。
耐人寻味的是,即便传统银饰工匠越来越稀有,手工作品越来越少见,却丝毫没能让手工作品的价格变得更高。
因为,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更加精准,更加高效,更加廉价。传统手工作品在与工业流水线上生产的商品的竞争中渐渐失去抵抗能力,有一天彻底败下阵来或许是大概率事件。
传统的消失是时代的进步还是现实的悲哀?或许除了时间,没有人能够给出正确的答案。
正如没有人能够阻止工业4.0时代的到来一样,同样很难有人能够阻止古老民族手工银饰制作工艺渐渐失去传承的现实。
除了遗憾,我们,还能做点什么呢?
本文所有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