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迷市道正是变革良机
(2008-09-05 19:38:36)
标签:
救市证监会股市股票暴跌 |
中国A股正处极度低迷之中,而低迷市道,正是一系列市场急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的最佳推进时机。
中国A股市场2006年至2007年这一波创纪录的大牛市,在我看来,主要源于股改红利、人民币升值红利和上市公司业绩红利这三大驱动力,而其中的股改属于基础性制度变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否则,在国有股流通阴影下,股指不可能冲到6000多点的高点。但是,同样也是因为制度性的缺陷,导致A股只能通过单向做多来盈利,在流动性过剩条件下,从源于基本面的正常上涨最终完全演变为资金推动型的市场,涨过了头。在缺乏卖空功能等减震机制和平衡机制的市场,一旦升值红利和业绩红利消失,股改后遗症显现,资金推动型的市场自然以暴跌过头来收场。即便股市回到价值区域甚至超跌,投资者也早已被此前股市接二连三的疯狂跳水所震慑,完全失去了判断能力。
而低迷的市道,往往是制度性变革的良机,因为在这个阶段,市场的弊端暴露得较为清晰,各方对制度性缺陷的关注度也大大加强,市场各方的利益较为一致,公众高涨的呼声也加大了解决问题的紧迫性。在998点启动的股改,正是最好的例证。尽管中国股市18年来发展迅猛,但在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方面仍然有着诸多显著缺陷,比如上市公司回购,比如融资机制和卖空机制,比如新股定价制度,比如内幕交易的监控与惩治问题等等。
近期以来证监会开始推动完善上市公司回购和股东增持制度,都是早就应该完善的制度,而像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等新产品、新机制的推出时机也被一再延误,使得投资者在缺乏对冲工具的条件下,完全暴露在风险之中。
但时机为什么被一再延误,以卖空机制为例,还是与我们对这些机制的认知水平有关。
比如关于股指期货问题一直有不同的声音,其实股指期货对市场的稳定器作用,已有很多概念上的理清和成熟市场的数据实证,简单举例说明,当一个投资者手中持有股票现货的时候,为了防范股指下跌的风险,利用杠杆购入一定的看空期指,即可对冲股价下跌带来的损失,因此可以安心持有股票,防止了在缺乏卖空机制条件下,大家陷入轮番抛售股票的恶性循环之中;而在股价高估之时,股指期货也可以起到平抑功能。
同样,关于融券问题,各种评论中也是充斥着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模糊理解。本报不久前对明星基金经理吕俊的一段采访,就从一个实战者的角度告诉了我们,如何准确分析融券问题,摘引如下:“在A股市场实行做空机制值得认真对待。其实,市场主要是担心由此会令市场产生做空动力。但在实际运作中,上述机制的展开对市场可能有利。比如,投资者在融资融券时,需要先问其他投资者借来股票,此后还需要从二级市场上买回来,还给出借者。但如果股票很有价值,那么这些融券者在买回股票时,后者可能在二级市场上不止拉升一点,而融券者可能要支付更高的成本以获得足够多的筹码。所以,做空机制本身并不是简单地把市场或者股票价格打压下去。相反,相关机制有利于市场的长期投资者长期存在于市场。股价是上市公司价值决定的,相信做空机制会打压股价,就是否定价值投资。假设某机构投资者长期持有一只银行股,股市短暂的上涨或者下跌对这家机构持有这只银行股并不产生影响。在有做空机制的条件下,这家机构可以先借出银行股,如果出借股票的利率是6%,银行股本身的股息是1%,那么这家机构一年下来还是有7%的固定回报。从长期看,上述收益还是非常可观的。如果这家银行本身业绩还有所增长,那么对于长期投资这只银行股的机构投资者来说还能有更高的回报。因此,融券业务增加了股票的长线价值,就像房屋出租收入可以支撑房价一样。”
所以,制度变革,决策者一要抓住时机,二要免受市场杂音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