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调喊话为何失灵
(2008-08-01 19:28:12)
标签:
股市喊话维稳暴跌救市杂谈 |
这段时间以来,中国股市的主旋律无疑是由管理层和官方媒体高调的“维稳”喊话和指数的连绵下跌交织而成。市场走势与管理层意志背道而驰,这在中国A股市场的历史上其实是个常态,无论是96年底的13道金牌还是2005年股改行情的姗姗来迟,但这次喊话之高调与行情之低迷所形成的巨大反差,还是令人叹为观止。
细数一下,6月下旬以来,尚主席关于维护证券市场稳定的讲话已有5、6次之多,而新华社关于稳定市场的评论自6月23日以来已有8篇之多,《人民日报》甚至以整版的篇幅探讨如何“全力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分析这些讲话和评论文章,主要多是围绕中国股市当下的发展成就和问题进行一些宏观的判断和分析,诸如上市公司质量、市场估值水平、市场基础建设,以及股市低迷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危害等等。但此期间市场毫无起色,股指在屡创新低的同时,多次出现成交量在500亿元左右的地量水平,人气极度低迷。
喊话为何失灵?道理其实很简单,市场回暖需要的是信心,信心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宏观经济和企业基本面,另一方面是主管部门对市场的态度和实质性支持的力度。对于前者,宏观经济和企业基本面的短期前景并不明朗,这是导致市场持续下跌的重要因素,这方面的信心无法靠打气来提振。而后者,则大有文章可做。因为金融市场是个依靠信心维持运转的市场,信心的丧失可以直接导致几万亿市值在瞬间灰飞烟灭,这是它与实体经济的一个基本区别。更重要的是,市场既有“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亦需政府“有形之手”干预,这既已被实践证明,也成为各国政府和学界共识,其前提就是“市场存在着巨大缺陷”,或曰“市场失灵”,更何况在发展历史不到20年的中国内地股市,体制性、机制性缺陷比比皆是,如果确如新华社述评《让股市自身发现资产的真正价格》一文中所言“从中国目前整体经济运行状况来看,股市这样的表现无疑是不正常的,其估值水平已经严重偏离了宏观经济的基本面”,那么,考虑到股市对实体经济的直接影响,政府出手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出手。连番喊话已成审美疲劳,真要喊话见效,需要的是实质性的救市措施。有些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真正能让大多数投资者产生入市冲动的不是基本面,而是股价的上涨和人气的激活,大多数投资者的信心来自于赚钱效应。所以,真要提振市场信心,在控制股票供给的同时,直接向股市注入流动性是最有效的办法,这样也可以让投资者真正看清楚主管部门的决心。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香港政府果断出手千亿港元救市,以及不久前美国政府向资本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都是典型的案例。
具体而言,首先可以直接推动平准基金入市,平准基金如何设立之类都是不难解决的技术问题;其次不妨可以考虑采取回购的形式,因为由上市公司回购不仅可以为市场输入资金,也可恢复公司股票持有者的信心。这种在成熟证券市场被普遍采用的方法,也为我国的《公司法》所允许。在中国A股市场,国资是最大的股东,既然官方媒体所有的相关评论都是一个结论:中国股市长期向好,投资者要有坚定的信心;既然谁都知道,在股价明显低于公司价值的时候回购股票是很划算的买卖,无论对于公司,还是对于股东。那么,作为中国股市最大的投资者,国有上市公司及其股东,为什么不可以在股价被普遍认为低估的时候提议公司回购自己的股票呢?
当然,诸如降低交易成本,限制股票供给等救市措施还有很多,我相信,连番喊话只是第一步,监管部门要立信于民,必然有实质性的救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