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身为殖民二代出生在印度孟买的吉卜林,以自己的出生地为背景创作了印度狼孩毛格立的历险故事系列,飞扬的想象蜚声世界成为儿童文学百年经典。吉卜林至今都是诺贝尔文学奖最年轻获奖者。
http://wx2/large/53889285gy1fc1lvhvr2lj20bi0f9q6a.jpg
一个误入丛林,被善意的“本地人”(狼族)哺育教养的人类少年,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殖民二代吉卜林本人的境遇。迪斯尼新版电影选择着力于主人公的身份认同障碍这个点,通过冒险让主人公找到自我实现成长,当算“忠实原著”。
片中一组野牛狂奔镜头序列,和野兽在上幼崽在下的构图几乎一比一翻拍自《狮子王》。22年的距离,二维toCG,让我们在喟叹技术革新成就的同时,也欣然发现那些恒久有效的画面颠扑不破,这给人一种安全感。
恒久有效的不仅有镜头语言,还有文学叙事。与《狮子王》一样,《奇幻森林》也是成长故事,虽然主人公成长的内容并不一致。
与《狮子王》主人公辛巴认知勇敢的真谛并最终实现be a
king的成长目标相比,《奇幻森林》就显得凌乱了许多。像辛巴一样,毛克利也是被迫展开一场“意外”的旅程,并在高潮前回到故地。然而,丧父的自责给与辛巴强大的成长障碍他明确地选择了逃避,而毛克利甚至连父亲(狼王)之死都不知道,他之所以“走入歧途”裹足不前,不过是因为跟导师(黑豹)失散了。不仅被动,而且很难让观众找准方向。
他们都遇到了好损友,彭彭丁满VS棕熊都是玩世不恭但心地善良的酒肉朋友。一个是借用哈库娜玛塔塔嬉皮士哲学游戏人间的辛巴,另一个是利用人类招数帮助伙伴丰衣足食的“小诸葛”毛克利看起来更能干,更似英雄,但其实完全是被情节推着走,观众跟他一样把寻找自我的目标抛诸脑后了。
http://wx1/large/53889285gy1fc1m4g2m8hj21hc0u840f.jpg
http://wx2/large/53889285gy1fc1m51p30fj20en08cwf7.jpg
《狮子王》的唤醒者娜娜是来求助的,这是一只责任心极强的小母狮子,有力地对比出辛巴的脆弱。毛克利的导师黑豹却很招人讨厌,完全是个不可靠的烂好人,他甚至根本就是主人公成长道路上最大的一颗绊脚石,比狒狒禅师差远了。
http://wx3/large/53889285gy1fc1me3k2zyj20j60b23yq.jpg
红花(人类纵火术)的贯穿时断时续、狼族老虎金刚美女蛇还有象群各据山头令丛林法则破碎含混,远没有circle
of
life来得大器浑然。说到底还是90年代冷战结束的全面乐观主义精气神儿,胜了今时的左右派互呛。就连儿童动画都不能理直气壮地高喊人道博爱了呢。
http://wx3/large/53889285gy1fc1lx6nnxlj20p00dwq4z.jpg
顺带一提,原著里其实并没有巨猿王角色,猴子们劫持男主只是为了借他的人类技术,拜他为王。坦白讲,单论情节紧张度、CG效果,巨猿王的出现比原著还是“好看”了。但情节之下,我还是问:这个委身废墟、体型巨大、吃喝不愁、子民无数、还想要盗取火种、以求站到食物链顶端的山寨王实在不能让我不认为迪斯尼其心可诛啊。别的我觉说的都对,但真的不必把它搞得这么凶恶,真的,西方人还是不了解巨猿啊。而且,从主线叙事来讲这一章完全就是横生枝节,所谓跑题大体如此。为什么会跑题呢?因为主创放不掉政治隐喻,因为主创没有梳理清楚自己表达的内核,是什么。
这个充满了政治明喻甚至殖民者自我开脱的成长故事,其结局也是折衷的:主人公自认为人(白人),自愿留在丛林(老殖民地),用人类技能(先进文明)帮助动物们(原住民),大家亲如一家,不计前嫌(焚烧丛林后补救),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了。这么说来南非才是最该搬演这个故事的地方。曼德拉,你怎么看?
尽管CG技术突飞猛进,国际海选出来的小男主也明眸善睐,但在视听盛宴之后却无能激越观众的情绪,很多观众甚至不知道影片到底在说什么。从这个层面看,《奇幻森林》比之《狮子王》竟是大大地退步了。
http://wx4/large/53889285gy1fc1lxuheosj20ea08cq33.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