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2/large/53889285jw1engasf0o08j20hs0dbjsm.jpg
喜欢【群魔】,很个人的理由是最近恰在空想作品论辩相关的一些问题。作为一个前法律专业现戏剧从业者,个人浅见看来法律规划的是人的肉体行为,法律不惩治思想犯即是证明;而戏剧类属文化,不能说规划,但确可引导精神。此两者职能截然割裂,是现代性之痛。现代以前,在西方,有宗教可兼而实现由精神到肉体的双重约制。上帝死后,个人虚无绝望是工业文明之定数。个人无力,到底需要一个上帝,遂有追寻信仰与新宗教的回归。
http://ww1/large/53889285jw1engb8qbedxj20xc18g43l.jpg
那么,古中国为什么不需要宗教信仰而和谐千年?这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其实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因为靠黄天厚土吃饭的东方农业文明与放羊游猎出身天然流动性冲突性较强的西方文明生存方式根本不同。在中国,属地性较强的宗族道德管理已足可约制守土生存的农业社会普罗大众。在农业社会濒临并终将解体的当下中国,个人接近育成,从无信仰牵绊便也无处回归不会虚无绝望,只是底线无人看管。深处不再能够孕育宗教观的后工业时代,我们的约制如何形成?美,不是出路,但至少是个辅助。选择戏剧,毕竟可以做些什么。期许再多就是唯心主义。
戏不好看,因为是论战文本打底。尤其上半场,几乎看不到情节。理解留比莫夫为什么要在舞台中间安放钢琴,并全场伴奏。强调审美之重要地位的同时,那些没有传统人物命运交流判断动作关系的弱戏剧性场面,因琴键重音的支撑到底明快可感了许多。
http://ww3/large/53889285jw1engb92vicfj20hs0ckmyw.jpg
http://ww2/large/53889285jw1engb92ph4aj20fa0a6wfy.jpg
我并不同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悲观甚至愤懑偏激的论调,一小撮贵族的岌岌可危与毁弃精致美感的暴民革命背景下,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的关于美的孤胆英雄式的演讲换作翻身农奴的角度也真的是反人民的,但确能引人联想《霸王别姬》。今天看来,掘墓戏曲的是政治,而埋葬她的,是工业性。看戏走神的时候瞎猜:老舍先生早年看过原著吧?于是类似环境一出便跳了太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