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的腔调

标签:
北京的腔调话剧的腔调话剧元味 |
分类: 戏说 |
腔调,原先经常出现在沪上口语里,现在貌似已全国通用,比如东宫影剧院上演话剧就叫《北京的腔调》。作品应该改编自胡赳赳的同名随笔。这里面的文字因其句句简短凝练智慧而被人称为赳赳文体。但也或正因此,这部被冠以林兆华工作室出品和辅仁文化联合出品的作品,也几乎演变成短句的集合,只看到各个角色轮番口吐莲花滔滔不绝,却没有人物也甚少情节转乘,一条条充满哲理和幽默的句子,却组成了空洞空泛的集合。一个个角色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指点时代口若悬河,他们在舞台上只是在集体评点、评点、评点的唠叨,而观众简化成只需要配合着发出笑声的僵尸。
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抱头鼠窜。但看起来,似乎无路可逃。随手摘录了一下京沪两地最近公开发布的话剧节目预告单(剔除了作为特例的上海当代国际戏剧节和北京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发现消费型话剧几乎占到了总量的三分之二(部分作品难以从简介上判断,所以实际可能更高),这些消费型话剧,主打有搞笑剧、喜剧、悬疑惊悚剧和现代情感剧。这方面,上海更是厉害,超过八成,北京则占一半。进一步细分,两地正在和即将上演的话剧作品中,三分之一是搞笑剧和喜剧,近两成是情感剧,一成是悬疑惊悚剧。其中上海的话剧里搞笑喜剧接近一半,悬疑惊悚则占两成。显然,话剧舞台也是这个速食时代和高压都市社会的一个缩影和折射。
这种情景同样残酷地投射在作品创作上面。尽管两地话剧剧本原创率超过一半(上海同样低于北京),但其中接近九成就是前文所述的消费型作品,上海和北京同样差异明显,上海原创作品里接近八成是搞笑喜剧,情感类不到两成,而北京几乎是搞笑喜剧与情感剧平分天下。同时,实验性作品凤毛麟角,现实性题材更是近乎绝迹。接近一点‘戏剧’本意的作品,亦多境外作品。这与当下充满戏剧张力的现实社会之间的反差似又构成了一出新戏剧。
粗略统计了一下整个演艺市场,话剧应该说已经占据了显著的份额,按剧目数量统计,在北京演艺市场的占比超过一成,在上海则超过了两成,如果以演出场次计,估计份额得翻几倍。但在演出市场一片繁荣的‘腔调’之下,却这个物质商品时代以速食为主食,充其量,是小品、单口、群口或其他各类表演形式的集合,他们以娱乐饱受房事压力、工作压力、交通压力……困扰的都市人为主业,从中获取生存的空间。
这便是当今话剧的腔调了。
----------------------------------------------------
ps:话剧演出节目单以2011年11月11日为样本,上海、北京各选一家知名票务网站,除文中提及的以外,进一步剔除一些诸如儿童剧等明显非话剧作品,实际统计102部作品,其中北京55部,上海47部。纯粹个人娱乐,仅供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