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神入化[长生殿] 出神入化[长生殿]](//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110514/北京长安大戏院/★★★★★★★★
语言是多余的。就赘言一句,一般而言,“唱做俱佳”几乎就是很高的赞誉,但在这个舞台上,比如[密誓]后半段,所有的唱念做都看不见了,就是满满的由衷的欢悦,细腻的,写意的,那么跌宕起伏却又悄然无声地将你完全淹没……
这是至美至上的享受。
------------------------角儿们----------------------
![出神入化[长生殿] 出神入化[长生殿]](//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蔡明皇
![出神入化[长生殿] 出神入化[长生殿]](//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娴贵妃
![出神入化[长生殿] 出神入化[长生殿]](//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龙公公
![出神入化[长生殿] 出神入化[长生殿]](//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方国忠
![出神入化[长生殿] 出神入化[长生殿]](//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吴禄山
![出神入化[长生殿] 出神入化[长生殿]](//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缪元礼
![出神入化[长生殿] 出神入化[长生殿]](//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季‘快递’
被京城昆虫誉为史上最帅快递……
-----------------------剧照------------------------
![出神入化[长生殿] 出神入化[长生殿]](//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一]定情
![出神入化[长生殿] 出神入化[长生殿]](//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二]权哄
![出神入化[长生殿] 出神入化[长生殿]](//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三]絮阁
![出神入化[长生殿] 出神入化[长生殿]](//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四]进果
![出神入化[长生殿] 出神入化[长生殿]](//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五]密誓
![出神入化[长生殿] 出神入化[长生殿]](//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六]合围
![出神入化[长生殿] 出神入化[长生殿]](//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七]惊变
![出神入化[长生殿] 出神入化[长生殿]](//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八]埋玉
此番非遗十年帝都展演之大轴。
感受极深,感受极深。
既是名作,自然关注极多。围绕这一晚上的版本编排组合,余种种念想,实为取舍也。
若说不足,唯其包装。灯光、音乐、舞台……但时下环境,也无可奈何。不然非遗十年十颗星……
唯奢望一年一度,然终究痴梦复寻梦。
PS:
此番多收获。观曲社演出,不想老鱼是大角儿,并蒙汪周二俞众友款待,感念。
------------------------转帖------------------------
《天天新报》:与其创新,不如传承老祖宗“家底” |
|
演出新闻
天天新报
2011-5-16 |
|
纪念昆曲“申遗”成功十周年,戏剧评论家刘厚生:
与其创新,不如传承老祖宗“家底”
精华版《长生殿》上周末在北京演出引起轰动,加上“2011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展演周”的蓄势待发,这一系列高水准的昆曲集中亮相,都为着同一个纪念日——5月18日,这是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十周年的日子。回望十年来昆曲从极度边缘化到渐渐回归人们的视野,从演员阵容的青黄不接到年轻演员渐挑大梁,即便是一度令人犯难的戏迷老龄化趋势也随着“十年校园普及”的努力迎来了年轻人的关注。
然而,站在昆曲“申遗”十年时回顾和展望,依然有许多问题亟待昆曲人努力。德高望重的中国戏剧评论家刘厚生指出:“昆曲舞台上的创新尝试虽值得鼓励,但当务之急还是传承!”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也强调:“昆曲抢救恢复传统折子戏的力度依然远远不够!”
![出神入化[长生殿] 出神入化[长生殿]](//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现场
精华版《长生殿》晋京演出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誓绵绵无绝期!”集结了蔡正仁、张静娴、刘异龙、方洋四位殿堂级昆曲表演艺术家的精华版《长生殿》上周末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再度唱响。在中国昆曲“申遗”十周年纪念日的前夕,这一堪称中国昆曲界最高艺术水准的作品的上演无疑是一份最好的献礼。
“首席大官生”蔡正仁、“首席闺门旦”张静娴、国宝级丑角表演艺术家刘异龙、国宝级花脸表演艺术家方洋……这样的豪华阵容加上此度晋京仅此一场的演出吸引了数百戏迷蜂拥而至,当晚的长安大戏院高朋满座、人头攒动,在开演后依然有年轻戏迷徘徊在剧院门口等待退票。而当晚的演出也是撼动人心,蔡正仁的表演确不负“活唐明皇”之称,他将唐皇的风流洒脱、温柔多情拿捏得恰到好处;张静娴饰演的杨贵妃亦是如入化境,她将杨妃的丰神灵致、娇媚动人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更令人惊叹的是,两位表演艺术家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中丝毫不显疲态,精神饱满、情感激荡的表演令他们在舞台上熠熠生辉。蔡正仁的嗓音本就宽厚洪亮,而张静娴则是婉转清丽,两人细腻传神、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唐明皇和杨贵妃间融于生活点滴的情意绵长,虽说是帝王和妃子,却也有着普通情侣间的痴怨嗔怪,尤其是“密誓”一段,这对“老搭档”的精彩飙戏看得台下观众如痴如醉。
大唐的昌盛与繁隆,盛极转衰,在戏曲文化上的影响岂止一个朝代?李杨两人掩藏在政治背景下发生的长生殿爱情,一波三折,三叹九息,浓缩在洪燊的皇皇巨著《长生殿》里,又展现在上海昆剧团着力打造的《长生殿》演出中。
据悉,这是精华版《长生殿》自2009年诞生后首度晋京,精心浓缩的精华版《长生殿》实现了华丽转变,已陆续获得了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榜首、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榜首、中国戏曲学会“学会奖”等一系列殊荣,并入围2009—201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
访谈
刘厚生:传承“遗产”更甚创新
昆曲抢救工作仍是当务之急
“得知上昆即将演出全本《长生殿》,我这些天像是吃了开心果似的高兴,同时又感到你们这是像背了一个老天使去参加障碍赛跑。这是一次多么沉重、多么困难,又多么有吸引力,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艺术挑战。”
这是刘厚生为《长生殿》的演出写的寄语,而此前四本长生殿的演出,年逾八十的老先生已经看了不下三遍,之所以如此珍惜和欣慰这台演出的亮相,既是缘于对古老昆曲的深厚感情,也体现了一个戏剧评论家对昆曲数百濒临失传的经典折子戏亟待抢救整理的心情。
历时三年完成的四本《长生殿》在2005年亮相时就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是自1704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于南京府内宴请洪燊,令家班演唱全本《长生殿》后,300年来《长生殿》首度以全本的面目上演。“优秀的文本是昆曲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实除了《牡丹亭》、《长生殿》这些顶尖的作品之外,昆曲还有一大批明清传奇剧本,总也有好几千,虽说历经时代变迁,许多早已散落历史长河中,但哪怕抢救出百分之一,总也有那么几十出。”站在昆曲“申遗”成功十周年的节点上,刘厚生坦言昆曲人依然应该警醒,“我们的整理抢救工作仍将是当务之急”。
谈到如今传承和创新两条腿走路的问题,刘厚生坚持道:“就如今的现实情况来看,传承比创新来得更紧迫。昆曲以文本见长,若说要作一个完全创新的作品,我们的编剧力量似有欠缺,我也觉得与其‘踏破铁鞋’去觅编剧,重新搞创作演大戏,为什么不好好翻翻老祖宗们留下的厚实家底?有多少优秀折子戏亟待被改编整理成单本戏,其实这个整理的过程也能体现创新,而我们要培养昆曲的编剧也需要他们通过整理来向古代的优秀作家学习。你说话剧编剧有不读莎士比亚的吗?那你要培养昆曲编剧,若不从整理开始,又去向谁学习?”
在刘厚生看来,过关的昆曲剧作家应当熟读明清古典传奇,而为丰富自身文化修养,也要读读莎士比亚,“我们只有在培养一批好的昆曲剧作家的时候,才能期望在昆曲舞台上有优秀创新作品。纵观如今昆曲舞台,我们几乎没有专业的昆曲剧作家,兼职的优秀者也就两三个,他们除了写昆曲还要写京剧、越剧、淮剧、黄梅戏,既然这样,为什么守着‘巨额遗产’还要去‘踏破铁鞋’呢?”
蔡正仁:演出剧目缺少新品
希望下个十年能出更多精品
与刘厚生持同样观点的还有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站在昆曲舞台上已有大半辈子的他,在昆曲“申遗”十周年的喜庆日子,担忧更胜于喜悦。尽管为庆祝“申遗”十周年,全国七大院团集结最具人气的中青年演员及看家戏试图在上海舞台一比高下,但看了演出的剧目表,蔡正仁还是颇感失望:“昆曲的发展一定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推进,不能机械化地割裂开看。全国七大昆剧院团虽在人才储备和师资力量方面都不均衡,但某些院团在传承上做得的确很不够。看了部分剧团庆贺演出的节目单,我发现很多院团十年前也是那些戏,只是演戏者从三十岁、四十岁,变成四十岁、五十岁,真的很让人着急。”
“‘申遗’十年来我们的整理抢救工作虽全面展开但似乎力度不够。”原任上海昆剧团团长的蔡正仁直言,“昆曲的传承工作一定要着眼于全局,即便剧院条件有限,也不能任其自流。”蔡正仁直率表示自己最不赞成的就是在传承还没做好、演员基础还不够的情况下就大手笔、大资金投入搞所谓的创新尝试,“即便那样的作品会获得一定的影响,那也只是昙花一现!”
对于如今舞台上频现“跨界”、“混搭”、“实验”等概念作品,蔡正仁的观点是:“偶尔为之让昆曲舞台呈现多样化是可以,但我个人并不很欣赏,用这种方式虽能吸引眼球,但也容易将观众引入歧途。”
“实验作品只能作为尝试,不可能成为昆曲传承发展的主流!”至于已在白领及大学生群体中引发的京昆热潮,蔡正仁觉得这是很好的现象,但若说“昆曲普及化”还言之过早:“昆曲大众化在我看来是不太现实,不说永远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它的形式决定它只能是小众艺术。”尽管昆曲百年前也曾有虎丘万人大合唱的盛况,但蔡正仁笑说:“一万人也是万人,十万人也是万人,我不觉得昆曲能到那样的程度。”
“若要问我在昆曲‘申遗’十周年的感想,我只能说十年里没有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剧目,是很令人遗憾的。今年我已经七十岁了,我不希望在下一个十年,昆曲还是只有这么一些剧目。”蔡正仁如是说。
新报记者|朱 渊|文(发自北京)
——转自2011年5月16日《天天新报》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