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途中或者彼岸

(2010-11-06 20:54:13)
标签:

测不准

下河迷仓

秋收季节

音声儿

元味

分类: 戏说

20101105/下河迷仓·2010秋收季节/★★[★]

测不准戏剧机构[音声儿]

 

舞台右侧是高台,阿郜身着类似古代的服装喃喃自语,说的有心情,也有杂事儿。中央是一口大缸,马龙三次从缸内或者缸后扮作精灵走向观众。右侧是由幕布掩映的投影屏幕,一段段录像里重复着一些动作,比如脱换服装,抚摸物件。此三个场景次第出现,又次第消失。

 

尽管演后有观众赞扬阿郜的即兴台词很精彩,但更令人困惑的是,这种即兴台词的方式加上松弛如演后谈一般的表演方式(但又明显不是刻意以这样一种方式呈现),导致节奏飘渺不定、整个角色仿佛是被迫坐在高台上背着还不熟悉的台词。然而营造出来的这种艰难的现场观感却又没有看到和全剧的内在关系。马龙的表演相对成立,但三段表演的关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于是带来疑问,所有的剧场效果是预设的还是只是在表达的途中。

 

戏单里说,‘音声儿’的概念引子古代,彼时又叫声音人,是那些专门用声音供养佛的乐人,他们仿佛就是俗人与佛之间的通道。这与测不准机构自身的理想近似。只是从本剧的目前状况而言,似乎还距离起点不远,本来应该站在观者前面的引领者,此刻却被观者团团围观(演后谈),对着每一个道具评头论足,若无处遁形的魔术师。所有人,都停在了原点,没来得及出发。

 

但这只是作为‘戏剧’的假设。再假设这是当代艺术的一种形式,比如双年展的一部分,是不是反而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察视角呢。观者是不是又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去接近彼此或者干脆换一种预期呢,就好像正在美术馆上演的那些旁观,那么近的彼岸。 

 

---------------------------------------

ps:尽管现场允许摄影,但有必要在静场时控制单反快门声。马龙几段表演中,一片寂静中陡然打响的快门声就好像隐秘的观者从黑暗中猝然闯入,戏剧氛围霎时支离破碎。

 

---------------------------------------

测不准戏剧机构作品第九号 Uncertainty Theatre No 9

 

浮游语切切Ⅲ(十夜俗讲之音声儿) 

Flowing Words Ⅲ (Ten nights’ Sermon: about Yin-Sheng-er)

 

人是世界呼吸的小乐器,我们讲啊讲啊讲,不知怎样沟通才好,好象唐朝养在寺中的音声儿,发出的一些声音,不知道是谁借我们之口。我们仅在此场内,夜夜勾栏作场,咿呀!此场中仍是赤精子的太极图,如真如幻,想什么,什么就在眼前。那些个人物们,只去揣摩,只去言语动作,只去尽人之事,或许只用血肉之躯充当桃木灵符,摇唇鼓舌,去拨动未知号码。只是各色观众人等你们若诚也好、若谑也好、若诳也好、若恶也好,我们只统统当成真的,我们只尽力拨号、拨通那个真实、拨通那个或许无名的暗物质。

 

【注】
[音声儿]又叫音声人,是魏晋以来一直到唐代,寺庙里专门豢养的一些用音声来供养佛的乐人,在唐代极盛时期,甚至以太常乐“音声车百余乘”到大慈恩寺礼佛。《善见律毘娑沙》卷六:“问曰:云何为供养?答曰:男女诸乐,琴瑟箫笛、箜篌琵琶、种种音声,与诸知识而娱乐之。”
在我们看来,音声儿一壁厢代表着我们这些俗人向佛献上无上虔诚的音声,一壁厢也会在某些时刻,接受到佛飘飘渺渺传递来的一些妙音,恰似一个合适的通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