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满意吗?夏洛克

(2010-06-07 20:39:22)
标签:

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

夏洛克

话剧

青年先行艺术节

心照工作室

元味

分类: 戏说

你满意吗?夏洛克
20100531/话剧中心沙龙/★★★[★]

 

这是演出中段时,讲到二战纳粹时逃离德国的犹太人的银行资产在被种种‘特殊政策’盘剥精光后,警察的问话。这是提问,却是毫不容许有其他答案,受尽欺凌却一定要口呼臣服。到演出尾声,夏洛克在法庭上一败涂地,不仅没有得逞,而且反而要赔进家产的时候,同样面对巨大的心里落差,法官说出的也是同样的一句:你满意吗?夏洛克。戏到此时,最为动人。

 

演后谈。后座的年轻女观众挺直了腰板,表情紧绷着,手握话筒思忖片刻,仍然吐出了略带怒气的生硬的诘问:这是不是在诋毁基督教?八木的回答是作品演绎的重心在于人性,而不是宗教。宗教这个话题太大。在之后的回答中,得知作品改编自国外的剧本,尽管作者是一名犹太人,但的确是完全客观的,只是从非传统的叙述角度,更全面的展现人物。而这次的创作者们所作的改动,以演后谈诉述,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考虑到表演能力,将人物丢卜的演员由一个人改为三人,二是加入了一些关于犹太人的历史故事,包括基督徒对犹太人的屠杀,包括二战,也包括了犹太人来上海避难。

 

如此,可以看到,此番创作者们的创作意图,抑或就是通过夏洛克——这个早已固化为一钟象征的人物,以不同以往的视角折射出的新感受,达成观演双方的思考和探索。一方面可深切体悟原来很多的理所应当,光明正大,并非就是事实的全部。一方面,或可感知到,任何教化的事物,并非都是按着历史话语权掌控者们的意志单线条的发展,内在的起承转合,又隐含着多少不可明说的苦衷与隐疾。历史与政治,也不过如此。而达成这一意图的手段,或是两种:一是将丢卜——这个原著里,夏洛克以外唯一的犹太人——列为作品主角,将叙述主角彻底转向;一是加入了很多关于犹太人受尽迫害的历史片段。

 

从演出效果而言,第二种手段(或其应用程度)值得商榷。在表现形式上,夹杂在剧情中的频繁的历史典故的跳跃,加上本来主要角色就一分为三由多人分饰,很容易令观者疲于形式的转换而带来观赏的疲劳。从内容呈现看,过多的历史片段的加入,本身足够就令创作者的天平发生倾斜,要知道,素材的选择本就是作品最直接的态度,历史资料的抽取其实是一个严肃谨慎的工作,不亚于二次创作,一边倒的素材内容指向,导致其后女观众的诘问,顺利成章。从呈现效果看,过多的素材罗列,显得作品主观表达过多过满,挤占了观者的思考空间,造成有灌输之嫌,最后,很可能反而削弱了作品的力量,退化成一部纪录片,文史片,哦,原来犹太人也蛮可怜的。当则影响到了创作初衷。

 

你满意吗?夏洛克?作为本年度先行青年创意艺术节的作品,撇开自费创作排练的热情和投入,无论舞台表现还是演员演绎,几不亚于专业团队,并可看到很多智慧的火花,对待创作的严谨和认真,以及编创人员长期的积累与鉴赏力。

 

你满意吗?上海的非职业戏剧创作?或许很多人就会抓耳挠腮。前几日东早拿前阵子三地青年导演作品演出说事,指出相比京城上海原创力量的匮乏。且不说真相如何,撇开老生常谈的体制啊机制啊,窃以为,非职业团队,或以非商业演出为目的的戏剧行为,最大的价值在于思想的先锋性和社会的敏锐性。这个与所谓的愤青无关。我们这个不断巨变着跳跃着的社会,以及裂变着撞击着的社会、人及环境的命运与情感,总需要有人不断去总结和分享,总需要不断有人发出提醒和呼喊。这才是负责任的政府所需要的负责任的公民。那么,这其间的种种便是所谓非职业和非商业戏剧行为的广阔天地。她是戏剧的土壤,更是人文思想不死的土壤。而‘青年’、‘先行’则是一种更明确的指向和期待。

 

一年一度的‘先行’节,在如火如荼的商业剧目中顽强存在。同时也令我们看到,直到世博年的上海,可供观、演的以非盈利为主要目的戏剧空间是多么匮乏。而与此同时,所谓发展文化产业的大策旌旗招展,“壹戏剧大赏”锣鼓喧天,‘戏剧谷’夜夜笙歌。

 

那么这一切的背后,谁是夏洛克?

 

----------------------------------------------- 

Ps:感谢跳蚤和包子的邀请,让我回到陌生了整整四个月的话剧场。这一次的话剧剧场,终于不是‘悬疑中心’,不是‘明星秀场’,不是‘逗乐堂会’。

 

----------------------------------------------- 

导演:张博文(包子)、蒋淑君(跳蚤)

演员:

丢卜/夏洛克——林森森(八木)

丢卜/鲍西亚——汤炀

丢卜——刘雷

出品:心照工作室

[题图依次右二右一左二左三左一]

 

 

剧情简介(宣传稿):

“我,夏洛克,威尼斯的商人,一个靠借钱收利息为生的犹太人。那些基督徒说我吝啬、贪婪、凶残,他们骂我是一条狗。有一天,他们中一个叫安东尼奥的人来问我借钱,我答应了他,条件是—— 用身上的一磅肉作为抵押…… ”

历史上有几位犹太人可以说家喻户晓,世界闻名,比如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圣母玛莉娅,耶稣基督……还有夏洛克!在大文豪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被成功塑造成一个贪婪、凶残、可笑的大反派,但却是一个戏剧史上最成功的犹太人角色,五百年来盛演不衰源远流长。但很少有人知道,犹太人夏洛克的形象距离真实的历史相差很远,甚至创作者莎士比亚生平从来都没有见到过一个犹太人!

与众不同的《威尼斯商人》,鲜为人知的夏洛克秘史,三个滑稽可笑的配角龙套,一段犹太人颠沛流离的辛酸历史、百年英国戏剧舞台的尘封往事,让我们为您一一揭开,娓娓道来……

 

-----------------------------------------------

网上对话

疯子:这部戏4月底看的。觉得这个戏充分显示了校园式的创作,在表达上的薄弱,思考上的缺乏推敲,限于原剧本的泥潭。

元味:没比较,这次或许好一些。纯粹从戏本身看,太满了。另外,我觉得既然是青年先行 那么思考上还不够,更多是个人戏剧探索,与这个社会的关联度欠缺点。坦白说,演员和舞台表现超过预期。

 

疯子:从创作上,谈犹太人就像你说的,很灌输的感觉,谈人性,根本没谈清楚....怎么就人性了呢? 表演,我就是不喜欢那种很自然主义的用力表演,我觉得这个戏要“冷”,你也看到戏里有很多结构是很适合布莱希特的。我觉得,先行或者说非职业,首先都不是做好戏,而是个人表达,急切的、有愿望的、想要深入的企图。不然,舞台上看上去的顺畅,反而是一种安全感和某种背离。

元味:你说的对,多的个人表达。最后一句没看明白:安全感和某种背离?

 

疯子:其实他们最开始做这个戏的时候,八木和汤炀就不断和我讨论,我一直在强调一定要做出自己的表达,不要被剧本所陷住。但是他们没有....因为害怕改编不好,所以妥协了,没有在表达上做更深远的思考。所以我是失望的,我觉得他们不是没愿望,这恐怕比没愿望的人更让我觉得失望。

安全感是,在既有的方法之下,在主流戏剧通常的面对剧本的创作模式下,很多戏是很容易做的,就像《萨勒姆女巫》之类的,其实没有多大意思。背离,针对的是非职业戏剧要对抗的恰恰就是这个,要把戏剧的价值和能量从商业戏剧里,从宫廷戏剧里,从戏剧人的自我陶醉里挣脱出来。

 

元味:或许他们理解的表达和你说的不是一个层面。其实,我看他们在宽度的帖子,好几次演出后都带来关于宗教的提问,然后又是撇清,这本身也说明了问题。

疯子:这就是因为他们自己也不清楚这个戏,他们到底要用它说什么。所以作品里就有那种不明确的、暧昧的气息。

元味:你说的一针见血,至少戏剧人的自我陶醉就很难摆脱。说实话,这个要求也很高。

 

疯子:我觉得对于我们这样的人而言,本身就是期待新的能量,可以一部戏做得不好,演得不好,但是要看到这种可能性。不然没有意思。

元味:他们在犹疑。就好像还是没有舍得那段韩国人一样。

疯子:是很高啊,那才需要我们去坚持。韩国那段,他们是不舍得删,我之前就知道了。所以我实在没有勇气再去看一回哈,虽然我个人还是挺喜欢八木和汤炀的,我觉得他们还是有愿望和责任感的人。

 

元味:其实,当时我坐在剧场里,还畅想,甚至不如就简单的小故事,从二战开始倒叙,每个小故事的主人公都叫夏洛克,少一点人为的解说和间离,效果还要干净很多。让观众自己去思考。现在大家更多是在努力往外掏的感觉。我觉得这个与我的工作一样,立意和态度最重要,手段、表演能力倒是其次的了。

我觉得重要的是:上海先行青年到哪里去?还要不要先行的问题。包子他们的戏,我觉得从一个业余作者自己的热情角度,当然是很值得赞赏的啊。你想消费时代里,自己投入从事精神领域的追求。而且,的确在表演和形式上下了很多功夫,剧本翻译研读也很认真。我的担忧是放在先行青年里德担忧。不知道他们看出来了没有。当然要他们去承载,也过于严苛。但有一点,凡是戏,都要多演。不仅是舞台经验,更有社会互动带来的思想促进。至少,现在的包子他们,还在自我戏剧体验的阶段,要他们成为类似草台班一样的‘先行’还做不到。

 

疯子:你怎么想的?我这么想的。对于他们的戏,我本来是有期待的,我对包子和刘雷不了解,但八木和汤炀是老熟人了,我知道他们不是甘于做票友的人,他们是有表达欲望的,有社会关照的,有责任感的。所以我对他们有特别的期许。

元味:我的观点很鲜明啊。最后一段里写了,只要是负责任的政府就必须需要负责任的公民。我们不可能绕开公民社会就达成所谓的理想社会。只是在我们的国情下,这个过程会更曲折一些。这里,其实就是青年和戏剧应该做的空间。

 

疯子:从另外一方面讲,这四个人都是校园戏剧毕业了,有些还毕业很多年。但是戏里还是透露出浓厚的校园气息,那种自恋的,不假思索的,高高在上的宣达。包括戏里,也包括戏外的态度,我觉得这是要好好反省的,我自己也在对自己反省,校园戏剧给我们不少情节,但现在是要斩断和批判的时候了,不如此,就不能从中得益学习和进步。我们要从校园戏剧的格局里超越出来,才能成为艺术家。

最后呢,我觉得做先行戏剧节的人都未必真的想过什么是“先行”,何为“先行”,所以到不期待说有很多人愿意想这个问题。我觉得如果可以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倒也不失为一种先行,所以每人的情况不同。但现在来看,他们在里面也没啥不妥的,毕竟很有状态的团队和个人这次一个都没有看到,所以也就是话艺做的一个活动罢了。拿去年对比,会发现其实先行这个节的可能性在变小,我个人是越来越不期待这个节本身。

 

元味:你说的没错,这跟很多道理都是一样的,我也一直有体悟,成就到了一定程度就是羁绊。最遗憾的是,现在可供给非职的舞台太少,更不能和北京相比。否则,比如校园戏剧成长出来,继续自我探寻的,和承担社会责任的,都可自由成长。

疯子:另外,你说自掏经费这个事情,我觉得排一个戏的经费的努力实在算不了什么;有谁可以做王景国的事情,那就是牛逼了。自己出钱排戏,就像我自己掏钱买把吉他,真不值得有啥可炫耀的。

 

元味:呵呵,因为那是你啊,你想想多少人有你们这样的经历?我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主流人民还不是整天房子车子的。

疯子:去年的先行,我是觉得还是有一些不错的艺术家的,比如殷漪。另外还是有一些不错的可能性,比如我觉得没有美学,但么有门槛式的做一个戏剧生态的面,也还是不错的。但是他们已经不是小朋友,都是做戏超过5、6年的人,我觉得该对自己有要求了。

 

元味:先行还有一点,要敢于尝试,不怕失败,我有点感觉他们有包袱。目标看起来应该是向现在的职业演出靠拢,所以并非先行的原意,或者我们以为的原意。所以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看出我最后的几段的意思了。前面讲的是技术问题,后面才是立意问题。当晚我对跳蚤说 跟职业的差不多了。是福是祸? 但我是从黑暗里穿行过来的嘛,一向很敬畏这些从事非物质工作的人们。

元味:我都好久没看话剧了。那天过去,离开上次看宝岛一村刚好4个足月。我指的是他们的表现水准接近在沙龙这个地方平素的公演的剧目的水平了。我的话剧中心的会员都过期了~从心底里已经没有看话剧的愿望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