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池开篇]上海这座城外城
(2010-05-26 16:07:15)
标签:
周振鹤上海外滩历史地理上海博物馆元味 |
分类: 城池 |
20100522/博物馆观众活动中心/19:00
这是周振鹤先生的讲座。记得很早很早就如雷贯耳,因为手头那些关于老上海历史地理的图册啊书籍啊,不管是哪个年代入的,几乎都是署名‘周振鹤’。因此,这次首先是一睹真容,嗯,跟脑海中想象的那种道骨仙风鹤发童颜也差不太远,就是听口音居然不是老上海的样子,有点点意外。
随手摘录几条比较深刻的观点,自己揉八一下以备纪录:
*上海开埠前并不是小渔村
‘宋会要辑稿’才出现上海。因此,‘上海’作为一个地理名称的历史不长。务-镇-县的格局里,最早上海是嘉兴的十几个酒务之一。而说开埠前‘上海是个小渔村’则是长期以来的谬传。源于当年殖民者为夸大自己的成就的夸张之词。两个丁字河口造就河港条件按,嘉庆年上海县志就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之描述。王韬瀛'土需'杂志‘适居南北之中最为冲要’。不过始终是内贸,地位不算高。鸦片战争对上海确是机遇。
*上海是座城外城
因为有了租界,通常说上海的特点是城中有城。但周先生的说法是‘城外有城’,这个外城的提法是第一次听到,很受启发。这当然是看法角度的问题。城中有城,前者是上海城区,后者是老城厢,是从现在的角度去概括的。而从城市自己的发展轨迹看,显然城外城的概括更科学。曹聚仁就说过‘上海百年城外史’。
上海和其他城市不一样,完全是脱离老城区,但有是紧贴着老城区建起来的。这跟青岛、大连也不同,青岛、大连几乎就是新城市,而上海当年的租界区更像是现代到处可见的‘新区’、‘新城’。这是1840年代的事儿。到了1990年代,浦东又是一次紧靠老城区的新拓展。上海就此进入‘浦江时代’,从苏州河时代到黄浦江时代,整整150年。而‘新城’这个固定名词出现,其实一直要到一百年以后的英国,呵呵,原来上海自己才是上海最早的新城啊(元味按)。
*吴淞口虹口跑马场
以前,外滩以下的黄浦江段还叫吴淞江,认为黄浦江是吴淞江的分支,所以我们看到吴淞口在浦江口。这是现在上海境内官方叫苏州河,而在昆山还是叫吴淞江。湖北路为何是弯的?通过1949年绘的英租界图(四八年其第一次扩展后)可以看到:湖北路弯是因为建有第一个跑马场。对,最早的不在人民广场而在那里,人民广场是第二跑马场。
租界道路其实是因循旧有的乡村河浜土路呢。而真正外滩源不是在现在做项目的苏州河口,而是九江路外滩那里,那里诞生了第一个地契。‘虹口’得名靠近外滩的小河口。最早,外国人被称为‘夷人’,他们呆的地方被称为‘夷场’,英文里是野蛮人的意思,后经抗议改为‘洋人’‘洋场’。一个地方的发展也和当地人的文化有关,相对而言,上海和上海人对外国的包容度要大。
*那曾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大时代
以为上海只是1990年代以来才是高速发展,其实早在开埠之初,上海就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令人充满憧憬的新兴之城。城市发展非常快。这个城外城,首先是在现在的外滩(英租界)开始建设,原来是一片墓地。从1843年开埠到1961年不到二十年时间里,就已和老城厢相对形成两个城市!1862年新市区已达福建路。这时中国传统方志也把新市区纳入纪录。普鲁士李希霍芬就有文字感受当时上海的变化速度之快。达伯理在1868年的文章里认为上海已经可达欧洲城市。每次到上海都可以看到新的变化,外滩变了,散步,欣赏音乐会…日新月异!中国人文字更有‘楼宇峥嵘’来形容。
*上海是一个传奇
这里,周先生也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他提出外滩是中国人建筑的,尽管用的是外国资本。而之前,我们更多侧重在殖民建筑上,提及成就来总还有那么些的犹疑,其实客观摊开来,这当然是中国人自己的骄傲啊。无论天时地利人和,上海就是中国人的上海。当然,当年经济率先起来的殖民城市,多选择在政治地位较低的地方,比如上海大连青岛,而不会是济南沈阳。
就这样,到1914年,租界第三次扩张后,达三十平方公里。达到上海老城区的八倍!所以,之后二三十年代上海在远东乃至国际上取得的地位也就不奇怪了。而上海青浦人陆士谔在《新中国》里几乎精准地于预见到了一百年后的上海的世博会、浦江大桥、高价桥、地铁等等,也不奇怪了。上海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
唯一遗憾是没带相机 好动珍贵的图哦……也没带书本可以签名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