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2010-3]光鲜其外之主题馆

标签:
世博会主题馆元味 |
分类: 行走 |
主题馆可谓最终的场馆。本次世博一共有5个主题馆,其中三个馆和残疾人馆组合成一个超级大四方块。
那天去的第一个馆是城市生命馆。一进去就很无语,偌大的空间就是几节火车,正面墙上是股市……
相对而言,‘片子’比较感染人。但凡这样几分钟展现一个主题的,往往从‘人’的细节入手。
出了影厅又是很‘卡通’的展品,什么书店、咖啡馆……城市街头的元素……
中间摆放着几个‘高科技’。坦白说,和主题没啥关系。不过比较温馨的是,看上去像是志愿者的姑娘指导着坐着轮椅的大爷饶有兴趣的参与互动。这个画面,让我稍微感受到了一点举办世博会的意义。
随后去的是残疾人馆。门口有坐轮椅的姑娘对每一位参观者微笑打招呼。窃以为非常不妥。比如俺进来时没马上进去,而是东张西望想找下展馆介绍,结果还以为是跟别人打招呼,显得很失礼。这个馆里,这几张‘照片’比较有人气。
这是城市地球馆。说是讲述人类、城市、地球的关系。但说到底又是一个环保馆。一开始,就是‘城市化’的概念,非常简单的把一些大城市的名字和人口罗列一下,就一个大厅过去了……
到高处后延坡道盘桓而下,中间是巨大的半球,无非一些地球表面影像的更替,其实更像是投影水品的展示。
这是‘家庭’。创意有余,内容空泛。说是世界上六个家庭的实录,屏幕上只是出现了所在城市的人口规模,这个家庭的人口关系……
这是一段坡道,像在工地里穿行,大家问:这是还在施工还是展品啊?答:就是这样了。
这里是看上去很多姿,其实不过是模仿城市街头到处都可见到的商铺、市场……
用那些塑料筐搭起来的构架……
主题馆总结:
这三个主题馆的共同特点是:表面光鲜多彩,内在空洞肤浅。参观者在拥挤的城市里,挤进室内场所去看司空见惯的城市的表象,其滑稽地就像是一则荒唐的寓言。
就内容而言,简单的将环境保护指向城市化,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人’的作用,人的自省与自律。而在城市人的环节,却又简单的设计了家庭、工作、交往、学习、健康这么几个展区了事,想象力极为匮乏。如果说,城市生命馆是给一辈子没进过城市的人看的,那么城市人馆就是给外星人看的。
就场馆设计而言,里面的四大展区(三个主题馆加一个残疾人馆)的进出口路径是为大规模参观者组织服务的,四个入口和四个出口都在场馆立面的中间部位,场馆四面,两个全是出口,两个全是入口,出了一个馆要进下一个馆往往找不到方向,而且,一个馆顺序看完进入最近的下一个馆后,其出口处是回到前一馆的出口处,因此,要到第三个馆则要绕行半个场馆外墙。
场内一些细节不能令人满意。城市人馆,自动电梯与上下两层地板之间都需要斜面衔接,那里黑灯瞎火的,容易摔倒。场馆内多环绕盘旋式向下步道,可惜多为坡面与平面交替相接,而不是全坡道,且坡面与平面的衔接比较生硬,行走起来很不舒服。有些场馆出口正面和两侧都是坡面,亲眼看到有游客在两个坡面(正坡面同时接两侧坡面)交接处一个趔趄。人多的话,很危险。
整体上,主题馆对‘城市’的理解过于肤浅,展览的重心过多关注外在的表现,所谓高科技表达手段的应用,却欠缺了对场馆本身必要细节的打磨和展览内容深度的挖掘。深有本末倒置之感。不过,这却充分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相契合。真所谓,大世博,小时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