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镇
(2009-11-10 22:23:19)
标签:
狗镇德国巴伐利亚话剧dogville拉斯·冯·提尔larsvontrier元味 |
分类: 戏说 |
20091107/上戏实验剧场/★★★★
狗镇首先是部电影。
电影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充满强烈的象征性。整个故事场景始终是在一个舞台空间内,建筑是在地上用白线勾勒出底层平面,连植物和动物也是如此。一条同样用白线画成的近端公路联通着小镇和外界。连月亮也如布景一般挂在上空。这俨然是一个封闭的小世界,白天四周是明亮的白,宛如云端,夜间则像是一座孤岛。电影还经常使用俯拍镜头,所有人物都一览无余,如虫蚁般始终在这小空间里游动。
这样独特如中国舞台剧电影一般的手法目的就是想让观众更深进入到导演精心布局的人心世界。片中,无论是狗镇人还是最后终结了狗镇的格蕾丝,都带着强烈的隐喻。片尾格蕾丝父女围绕‘傲慢’展开了一番对话,被很多人引为最贴近影片主题。但不管电影表达的是对于‘傲慢’的诠释还是关于人心的丑恶,有一点可以明确,就是无论世道沧桑,每个人的行为都往往有心理铺垫为重要基础,无论这个行为在旁人看来多么荒谬可笑,行动越果断,其背后便有越强大的心理支撑。狗镇人自警察来过后逐步对格蕾丝作出的种种伤害,格蕾丝长期对这些伤害行为的忍耐以及最后决定的屠杀,无不如此。影片被称为是导演的‘反美’作品,不看别的,只要映照一下影片上映之时美国入侵伊拉克的那场战争,就足见影片之尖锐和深刻。
舞台剧‘狗镇’则是由德国巴伐利亚戏剧学院带来。
作品非常忠实于影片。这份忠实首先表现在其舞台设计上。舞台中央放置了一方凸起的表演场地,现场伴奏的风琴放置在场地一侧,和观众席一起犹如怀抱着整个表演场地。所有演员始终留在场地上,只是随着剧情的需要,时而站立到场地深处,时而躲在道具背后和下面。场地中间设有旋转装置,部分场景就通过旋转来变换和呈现。变化最多的是几条木长凳,说是长凳,叠起来就成了多层儿童床,平铺并置就是大床,两条长凳并排倒置,并盖上白布,就成了小货车的车厢。也难怪这部作品在德国曾获得最佳舞台设计奖。
此外,演员的表现也富有创意。一共九名演员,却通过面具的手法表现出二十个人物。而且,同一位人物经常在不同的场合灵活使用面具。此外,舞台正上方始终悬挂着一轮类似影片中的月亮,不同的是,‘月亮’中央悬挂着看似坟墓的图案,并随着时光的变化而变换出不同的色彩。如上种种精巧的设计,使影片中相对庞大的舞台空间和人物得以精准浓缩到真实的舞台空间内。且在演出过陈中,这些相对繁杂的舞台变化从容不迫,颇为连贯干净。
但也或许是过于忠实影片,也或许是非母语的原因,觉得作品本身的戏剧力量还不够突出。比如,人物多使用相对平静的语言,在三小时的电影中是一种力量,但在剧场里却容易被舞台装置和故事情节所淹没。面具的使用虽颇有创意,但部分场景面具的变换显得过于频繁,反而容易令观者出戏。整部作品,似乎更多是从电影到舞台剧的发生变异角度,如果完全从舞台剧本体出发,忽略电影本身所富有的形式特征,亦可能是值得探索的一个向度。
在上海大学生话剧节刚刚落幕不久的时候看到这出来自德国大学生的作品,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这里无意用来比较两者的异同,只是觉得即使放置在当下整个上海话剧舞台上,仍是一部令人尊敬的作品。最近读到一组数字,说是现在上海的演出市场上,平均每天有三部话剧作品在上演,已经成为演出最多的艺术门类。可奇怪的是,我在看了‘狗镇’之后竟是好一顿的呼朋唤友,算起来,竟是饥渴的久了。感情,这上海的话剧舞台也和这座城市一样的水质型缺水么。
狗镇。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