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上艺坛60年影像(10-3)淮剧

(2009-10-06 21:22:38)
标签:

淮剧

杨占魁

筱文艳

马秀英

武筱凤

李神童

何叫天

何双林

梁伟平

元味

文化

分类: 光影

淮剧位列上海五大戏曲之列。罗怀臻先生在一次讲座中说当年淮剧在上海站稳脚跟,可谓是从农村进军城市。而现在,可能与其他地方戏一样,需要回到农村才能找回应有的温暖。

淮剧在上海的地位,确是与当年上海的人口构成息息相关。从滑稽戏里经常模仿的口音就可以看出,当时上海人中,苏北人与宁波人一样,应该都是“族群”最大的外来人口群体。其实,近代上海人也大都是由不断进入的各地人口所不断交融重组。兼容并包早就了海派文化的内涵。

只是在如今连沪语都在面临定位丧失的危境,那么当那些当年苏北同乡渐渐老去之后,上海的淮剧又如何在充分迎合当下的年轻族群的演艺市场里获得应有的定位呢。

 

1953年,杨占魁、筱文艳、马秀英【白蛇传】

海上艺坛60年影像(10-3)淮剧

 

1954年,武筱凤、李神童、马秀英【断桥】

海上艺坛60年影像(10-3)淮剧

 

1957年,何叫天、筱文艳、马秀英、孙艳霞【三女抢板】

海上艺坛60年影像(10-3)淮剧

 

1979年,筱海红、陆少林【九件衣】

海上艺坛60年影像(10-3)淮剧

 

1993年,何双林、梁伟平【金龙与蜉蝣】

海上艺坛60年影像(10-3)淮剧

 

ps:连带一句近日在上海因是否需要保护沪语引爆的争议话题。答案其实很简单。工业化只是这个社会的加速剂,社会发展的方向盘其实永远蕴含在精神文化里。或许淮剧明天的希望也在其间。

 

 

-----------------------------------------------------------------------

海上艺坛60年影像(10-1)京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8904f0100f23f.html

海上艺坛60年影像(10-2)沪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8904f0100f30r.html

海上艺坛60年影像(10-3)淮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8904f0100f47s.html

海上艺坛60年影像(10-4)越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8904f0100f4y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