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耶舞耶【中国式交流】

标签:
中国式交流金星一步一跳舞在上海现代舞元味 |
分类: 戏说 |
20090925/红坊G101视平线艺术/★★★★★
进入演出场所必须穿过一个类似咖啡馆的空间,转进去,看到演出的场所是一个长方形的空间,平时或是一间画廊的模样。观众就那么靠墙围坐,随意地交谈,有的手里便举着外间的饮料,便喝便谈。你仿佛冒然间闯入了别人的周末聚会,来寻找观看演出的座位,倒是变得有点滑稽。这份新奇间杂惶惑的心情里,其实演出已经开始了。
不久,便有演员们开始走台。观众们的印象里,以为这便是开始。
这时候,金星走到了前台。她先是劝慰大家,不必拘泥平时的演出规则,不需要管走台的演员,自顾自聊天便是。她自己更是四处走动,与不同的观众交流——当然她的身上带着扩音器。很带着随性的一些看似禁忌和私人的话题,但在这个貌似私人聚会的氛围里,有显得自然妥帖。这时候,整个场所似乎成了“交流”的背景。
之后,金星也穿插了一段表演。话题还是女人。她用手型来演绎传统戏曲中的花旦、青衣、老旦,以最简单的手势来表达她们的不同。
这或是从“聊天”向舞蹈转换的过渡。之后,舞蹈演员们都类似橱窗模特一般,被男演员相继“搬”到了舞台上。
她们都拥有丰富的表情。
或许就是我们在各式各样交流过程中的丰富的心理活动。
舞蹈,似乎以写意、流动的形式将情绪铺展开来。
有欢愉,更有孤独、挣扎。
舞者如干涸之水鱼,如此的困顿与痛苦,却一如赤裸坦荡后的内在世界。
那位将舞者一一“搬”上舞台的,便是当晚的主角“汪先生”。他一直在舞者们的边上独自舞动。
渐渐地他开始打开他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时候的周先生,是自由的,毫无顾忌的。
他不再有那个两性对话中,那份犹豫、矜持和伪装。
舞台上出现了三位间有交流的舞者。她们或自顾说话,吟唱,或相互发话。但交流沟通的,只有肢体。
一位身着旗袍的女子出现在舞台的正对面独自起舞。
独舞者的光渐渐暗去,画面回到舞台,四个角落里的舞者宛若雕塑一般。
金星再次出现。她穿梭在舞者周围,试图交谈。
舞者的节奏越来越紧凑,越来越急促。
金星和汪先生抓住机会向每一位舞者提问。
然后他们一起把各种物件捆扎到一位舞者的身上。
最后再固定到地面上。
构成了牢笼。
舞者在激烈的音乐中猛然爆发。
她最终冲破了牢笼。体力耗尽,匍匐在地。
远远的,孤独的汪先生独自伫立在高处,表情复杂。
灯光渐次变弱,直至汪先生被观者不断更新的记忆所彻底淹没——当然在现场是消失在光的尽头。
在整个演出里,音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某种程度上,音乐才是本场演出的导演。而加入了人物的对话,又放置在如此独特的空间里,使得整部作品令观者获得了多样的感官感受。这与前几日上歌的《布兰诗歌》一样,硬要去界定这是不是舞蹈,是不是戏剧,反而是无聊的话题。
进来越来越觉得舞蹈、音乐、图画真的是最接近人类灵魂的介质。而灯光、服饰恰又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画面的作用。类似戏剧般人物交流的介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观者的兴趣,在相对私人属性的现代舞与各色大众之间充当了一次媒介。而这种媒介,并没有硬性地去灌输某种主题或者思想,只是提供了一些角度,哪怕与舞蹈的内容毫无关系,却令舞蹈本身因观者的情绪波动而增添了别样的意义。音乐的细致配合,以及作品节奏的极好分寸,使得丰富的表演手段浑然一体,毫无生硬之感。整体上,也非常另观者满足。
或许金星的艺术世界已日臻自由。这样的作品,至少可激发世俗社会更多的观演兴趣,并予以舞蹈本身以入世的能量。《中国式交流》或可给各方以某种启发。
------------------------------
谢幕。
艺术指导及编舞者之一 克里斯·哈林,很激动
出品:
上海金星舞蹈团
奥地利液体空间
编舞:
金星
表演:
金星、汪涛、刘旻姿、孙主臻、庞坤、谢欣、邓梦娜、代绍婷
音乐音响:
安德列斯·博尔格
剧作灯光:
托马斯·耶林内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