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所在/秋收季节【江河行】

标签:
江河行下河迷仓秋收季节臧宁贝李震王景国当代表演艺术元味文化 |
分类: 戏说 |
20090918/下河迷仓/★★★★
【江河行】。迷仓秋收季节开篇。
1.
以环保为主题,投射当下的社会议题。整部戏精练,巧妙地将写实的现场纪录与剧场相连结,充分应用了迷仓的空间,显示了创作者良好的技巧与出众的能力。
选取以江河为媒介的环保主题,使戏很容易获得广泛的观众认知,并运用表现技巧,将一些细节通过语速变化、对话重复等手段加以凸显,更通过多人在剧场内的奔跑和争执,将“保护与发展”这一充满社会性的思辨问题清晰完整地抛给了现场观众。当舞者拉动着象征河流的白色长布奋力前行时,观者的情绪和现场的震撼力都随之而一步步达到高潮。
因此,《江河行》尽管严格来说更象是一部散文式的情景剧,但因其具有现实性、写实性,并具细节铺陈、问题思辨和观赏顶峰的体验,因此或可令观者感到满足。剧终后,全场观众并未立即起身,似有意犹未尽之感。而演后谈时汪老师的再度登场——这一并非剧情的编排,却巧妙地与开场的演讲相呼应,剧场的时空界限再次被打破,就好象这出戏的主题一样,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本来就是部分剧场内外的紧迫命题。这一呼应,令人欣赏。
2.
以环保,这一具有普遍认知的主题作为戏剧主旨,在可令观者快速进入剧情的同时,在通过实例聚焦唤醒集体意识之后,要更进一步地拓深观者固有的认知却存在一定的难度。更何况本剧不过一小时多一点的容量。
首演演后谈有观众提到那些奔跑的人(提问者、思考者)提供的元素太多,难以在短时间内分辨,建议要精简主题。第二场演后也有朋友说有点反应不过来。这里或有演员的因素,但更觉得这里其实不是内容多,而是或可增加思考的层次。
全剧的思考阶梯大致是:经济开发对环境带来的影响——需要保护环境——经济也要发展——要发展经济还是保护环境。包括环境是拿来看的还是推进经济发展更重要等等。但不妨再递进一层:环境资源保护就必然与经济发展矛盾对立吗?其实对立的,只是发展的方式和节奏而已,而任何健康的发展都必然是与环境资源相互尊重。
而这种对立和矛盾,也不是一般认知中的个体与政府,有时候,一个时代的发展方式其实就是集体的选择。比如来迷仓的路上,就对地铁2、3号线之间的麻烦换乘印象深刻,1、2号线也一样,这可是上海的头三条地铁,可是的确往往会在集体选择下,短期正确盖过了长期理性。在现代化憧憬下的迫不及待,集体的忽视和癫狂,那么需要理性和智慧来认知和分享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岌岌可危也就不难理解。
因此,如果本剧能在常识认知的基础上有更递进一层的思辨,由此在剧情编排和纪录片人物情节的选取方面再有所取舍,或更理想。
3.
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对立,更象是一个失控的GDP沙文主义者的圈套。因此,汪老师说江河出了问题,其实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包括观众提出的演员问题。不是说必须专业演员,而是这样的演出理应成为年轻演员和专业学生的绝好舞台。如果只是接触那些远离当下的经典,而与如此戏剧化的时代视而不见,甚至腐化俘虏,那还能成为真正的演员么。这或就是戏剧环境的沦陷和戏剧身份的迷失。我愿意将之视作保护环境的一部分。
李默然最近在上海说,话剧的强项、特征是迅速反映生活(注)。它绝不是精英游戏。更不是减压笑场。江河出了问题,不能只通过集体纪念《黄河大合唱》来弥补。社会出了问题,戏剧就是应该那个提出问题的人。因此,戏剧就是具有批判精神的,可何时起,批判竟成了反动,犬儒倒成为主流。那便又是超出了河流的问题。
甲子盛典在即,感激近年来的磨难,可以另我们少些盲目狂热,多点冷静思索。作为提出问题的“秋收季节”,可谓在一开始就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戏剧的秋收尚是奢望,但至少可以收获思考与力量。因此,它更像是一部火种集,《江河行》便是第一颗火种。
注:2009年,上海话剧发展论坛。
-------------------------------------
开场时,有汪老师的“现身说法”。
观众席很奇特地纵向布置,后来方明白是意寓河流。
时空交错
“媒婆”会一场。惜两位女演员音量过低。
引起很多观众兴趣的群体奔跑、争执、提问的场景
最具震撼感的李震的表演。
犹如当下困苦艰难的母亲河们。
灯光映照地白布宛如发光银河,也牵扯着观者的思绪
最后一段。有点疑惑为何在李震的舞蹈之后还没有结束。是给予一点温暖吗?
本次活动的主办人:王景国。
强调环境污染外需要警惕的还有精神污染。
--------------------------------
秋收季节的演出节目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40382b0100ffq1.html(不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