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段思维的旅程-【哥本哈根】观后

标签:
迈克·弗雷恩哥本哈根话剧海森堡波尔量子力学阐述元味杂谈 |
分类: 戏说 |
20090306·话中艺术剧院·★★★★
1. 迷失的孩子
“哥本哈根之谜”确是戏剧的好题材。
两个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下牵扯了太多的关系:老师与学生、学术上的战友、生活中的朋友、战败国子民与侵略国国民、正义方与非正义一方的国民,后者的关系即将摧毁两人长达近20年的深厚情谊,两人却又同时面对物理与政治、民族与国家、科学与伦理等一系列的共同命题。
这一切从现在看起来是如此的沉重,沉重到令人甚至不敢去解释当时两人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一切看起来又是那么的戏剧性,不可思议,甚至滑稽可笑,为什么命运要以种形式降临在两位科学家的身上。他们将如何面对。
或这便是海森堡来哥本哈根与波尔会面的最朴素的理由。我们不需要凸显原子弹的威力,只要简单的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可以理解了剧中玛格丽特对海森堡的描述:“迷失在路上的孩子”。面对如此巨大的命运与理念的挑战,甚至是道德与理性的挑战,海森堡只能由本能驱使,冒着生命危险来与他的师长、朋友、“父亲”、物理学届的“教皇”波尔会面,即使他根本不想获得什么或改变什么。是的,他已明白未来的落点,只是这是一段注定迷失的旅程。
2. 思维旅程
剧作者迈克•弗雷恩。
全剧作者只使用了三个角色:海森堡、波尔以及波尔的夫人玛格丽特。剧中涉及了一些物理学界的知名人物和一些物理学原理,诸如海森堡的“不确定原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而这些东西除了作为情节必要的表达之外,似乎还总是在暗示和启迪着什么。
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波尔说:“从爱因斯坦开始。他指出,测量---整个科学存在所依赖的测量---并非是不偏不倚非人格化的举动,它是一项人类行为,受特定的时空观念及观测者个人观念的影响。。。。。。世间万物只是一系列的近似存在,仅仅由我们同它相对关系的限度来决定,仅仅由人类的思维与理解来决定。”
所以,可以看到,作者并不是用这部戏来验证和推理,来解开这个谜的,从本质上而言,他只是引领了我们进行了一场思维的旅行。
于是,作者为我们巧妙地安排了旅行途中的一切,他以两位主人公为向导,由他们代表作者进行发问、回答、诉说,事实上作者对人物的研究过程中的疑问几乎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一得到展开,当然,在顺序上,似乎也与“研究工作”的路径一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而为了让观众更容易了解剧情和人物,作者又很体贴的设置了波尔的夫人玛格丽特这一人物,她经常是旁白的角色,当然还往往冷不丁地发出质询,从而掀开下一段旅程。
3. 戏剧悖论
剧中提到了“哥本哈根量子力学阐述”,即历史上,波尔综合了海森堡的粒子理论与施勒丁杰的波理论,提出对于粒子---只有波与粒子陈述结合才能完全解释它的本质。以海森堡的不确定原理及波尔的互补性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便形成了众所周知的哥本哈根量子力学阐述。
简单地讲,要观察和描述一样东西,必须要借助外力,但是“两者非此即彼,无法共存。我们只能选择一种或另一种观测方式。而一旦这样做,我们就无法了解它们的整体。”
戏剧本身,其实何止是戏剧,每一种艺术形式或就是帮助我们认知自己、认知社会、认知生命的外在手段。只是当我们在借助这些外力的时候,似乎就决定了根本无法去获得被观察对象的全部整体。
这或许是一个悖论,但是的确,这是真相。
也许正是基于此,我们看到作者采用的是抽丝剥茧般的细腻的表述手法,尽管三人似乎在不断地说,但他们说的不是故事,而是回忆和探寻,结论由观者来定。首先展开的是世人最通常可以想到的理由,就是剧中海森堡对波尔所说的:“你至少抓住了4 个不同的核心要点,而它们完全是错的。你告诉罗森特尔我想了解你的裂变研究。你告诉威斯科夫我向你打听同盟国的核研究项目。查德威克以为我想向你证实德国没有核项目。而后你似乎又对别人说我要聘你进行这项研究。”之后观众看到的,则是海森堡自己陈述的理由:试图与敌对正营的科学家达成不研制原子弹的共识。“告诉他们我们可以一起停下来。”而这竟然也根本不是全剧的结尾。
作者甚至并不完全纠缠在会面的动机这一历史谜团,在这段思维的旅程中,他似乎给我们展开了一次伦理课?心理课?抑或科普课?他把一团一团的无解的东西仍到我们的脑海里,如“灵魂深处的暗角”、“埃尔西诺感”等,是的,没有精确的答案,就是这样,作者试图尽可能地解剖并还原当时的人物的思想、伦理以及处境,让他们当时的一切尽可能丰富、清晰地呈现给我们,近可能地削弱戏剧作为一种手段本身对“事物真相”带来的干扰,并且引领观者的思考节奏,而绝不直接给出任何一个结论。似乎这便是“哥本哈根量子力学阐述”在剧中的生动体现,成为吸引人走进剧场反复观摩的最本质动因。
4.幸亦不幸
国话在上海演出的作品。
看下来的第一直感是:不过瘾。相比起作品本身,中规中矩但显得欠缺生命力,或者说演出没有为作品加分。吸引人打动人的还是剧本本身。
三位演员都具有较强的功力,但似乎人物更多停留在剧本一样的平面层面,有时候甚至觉得就是一次剧本朗读会,那样其实也是一种方式,但又显得一些外部的动作有点不搭调。比如波尔的一些略显夸张的奔跑和胆怯的表情。而人物在1922、1941、1947等几个关键年份里似乎欠缺变化,一旦台词没有注意听清,观众容易混淆了时空。
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场面巨响了三次,伴随弧形的影像。坐在那里想,或许一次就够了,或者干脆只有图像,没有声音,或者干脆根本不要投影,音乐?或者沉默?人为的外在的巨响反而削弱了这部作品本身蕴含的巨大能量。
一些细节的改动似乎也值得探讨。撇开剧中第二幕两人的大段回忆不谈,其他多个细节对白从现在的演出效果来看存在令人疑惑之处。比如波尔与玛格丽特辩解,认为德国有那么多科学家,未必就邀请海森堡主持核武器实验。剧本是这样的:“波尔:亲爱的,没人在用核裂变研制武器。玛格瑞特:但如果德国人正在做,海森堡一定会置身其中的。波尔:优秀的德国科学家有的是。玛格瑞特:优秀的德国科学家在美国或英国也有的是。波尔:显然,犹太裔的走了。海森堡:爱因斯坦、沃尔夫甘•波利、马克斯•邦..奥托•弗里斯克、利塞•迈纳.在理论物理上,我们曾领导过世界。玛格瑞特:那谁还继续在德国工作呢?波尔:索默费尔德,当然喽,还有丰•劳埃。玛格瑞特:都是老人了。波尔:韦茨•哈特克。玛格瑞特:海森堡远在他们之上。”而在国话这次演出中,当玛格丽特说完“优秀的德国科学家在美国或英国也有的是”之后,波尔就表示认同玛格丽特的意见,令人一头雾水。要知道这部戏没有字幕,一旦思路牵绊是漏听了后文是要命的事哩。
搬演一部好的作品,是幸也是不幸呢。
-----------------------------------------------------------------
PS1:或许真相早已明了
http://hps.phil.pku.edu.cn/viewarticle.php?sid=2447
-----------------------------------------------------------------
PS2:
在论坛上的回帖,作为补充:
我是6号看的。写完后即看到了《万象》2007.12上的一篇文字,戈革先生的《丹京夜话:海森伯暮夜访玻尔,弗雷恩编剧演奇闻》,进一步印证了一些自己的猜想。但是看完后更加清晰了,戏剧是戏剧,研究是研究,绝不等同。所谓哥本哈根之谜在戏剧之外或是侧重在两人的短短的会晤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而戏剧似乎侧重在解剖和还原当时的人物的状况,而不在于解密。
总的来说,觉得这次国话的演出似乎更侧重了“让人明白”,用“哥本哈根量子力学阐述”,似乎影响了整体就多了一些。重点着力在阐述剧本上,而少于解析和探索,所以觉得不过瘾。我觉得导演和演员应该有自己的声音和思考,哪怕再经典的东西。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
但作为戏剧爱好者入门而言是很棒的,这次感谢中心积分换票,于是发动了四位朋友来看,效果很好。尤其在“小品话剧”盛行的当下,这个意义倒是很重大的。也非常感谢导演和演员在演出前后不辞辛苦的解说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