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调侃万岁】周立波为什么这么红

(2009-01-30 17:13:17)
标签:

周立波

海派清口

滑稽戏

独角戏

兰馨大戏院

元味

关栋天

分类: 戏说

20090121·兰馨大戏院·★★★★【★】

【调侃万岁】周立波为什么这么红

 

1.周立波现象

自08年12月开始,周立波红遍上海滩。

兰馨大戏院的场子夜夜爆满,还不断加演。新的加演讯息一出来,下手稍微晚那么一点,就只剩下高价票了。

厉害的是,虽然是金融危机的当下,却卖出了高价票。票房火爆主要靠的居然还是口衔相传。

更厉害的是,还是一个人从头说到尾,而且是“清口”。

周立波说,连他和主办方自己都根本没有想到,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但不管周立波怎么给自己冠名,不叫独角戏,叫清口也好,这台演出无论如何也应该是属于舞台剧的范畴。而在这个连滑稽戏本身也需要电视生存的当下,就这么看着周立波一演再演,我想它已经超过了“奇迹”的意义,而应该归为一种文化现象了。

 

2.卖点多多

周立波的演出名称叫作《笑侃30年,周立波海派清口专场》。

在这个标题里就蕴含了好几个卖点:

一个是“30年”,有无数人的回忆积淀,便是这台演出敢于亮相的最大底气。

一个是“笑”,周立波年少成名,二十多年前便是上海摊响当当的小滑稽之一,与王汝刚、毛猛达等齐名,这是号召力。

一个是“海派”。请勿小看了这个貌似虚词的定语,要知道三年大变样的若干年后的上海,海派二字已然陌生很久。这便是吸引力。

还有一个当然是“侃”。“侃”比较轻松随意,就好比风趣的聊天,在年终岁尾的时候,尤其这难忘的08年末尾,有这么一个貌似陪你一起度过的老朋友与你一起在温暖的剧场里一起轻松回忆间或逗你乐乐,这不是很令人神往的惬意之事么。

 

3. 知心老朋友

从舞台呈现来看,周立波的确就扮起了知心老朋友的角色——当然要完全成为周立波的朋友最好还是40+的年纪,毕竟30年来的记忆都有印痕,而且也的确是周的同龄人。作为一个人的清口,周的最大法宝显然是时刻注意与观众的互动,如此,老朋友的角色是再恰当不过了。而他的惯用手法便是向观众提问,以此引出话题,随后辅以自己最拿手的模仿,于是演出的效果极好,观众的情绪始终围绕舞台而起伏,更有许多人情不自禁在台下插话猜测,共鸣极强。

但我想大家愿意这么捧周的场,最关键的还不是这一份回忆和模仿,关键在于传递出怎样的文艺立场和价值判断。这句话有点拗口,其实是说一个只会帮你回忆的朋友没啥了不起的,而最主要的是能让你产生认同感的老朋友。这就需要这个朋友不仅有共同回忆,而且要有共同的价值观。

周的专场的一个特点便是除了回忆、模仿、互动,便是点评。随便采撷一二:

周评说30年后的现在时说“有物质没精神”。评说现在的小朋友的教育时说“人生不是冲刺”。评说30年前后的时说“幸福不等于快乐”(我的理解其实就是金钱不等于幸福)。等等。这些片段用文字摘下来未免太过干瘪,但现场时却是毫无生硬说教之感,极为自然。观点的认同显然是比记忆的认同更容易引起共鸣的一层。

周的演出里充满了这种怀旧后的感悟。于是这份怀旧就脱离了简单的回忆,而引向了学会感恩、学会反思继而获得警醒。这其实也是“30年”的要义所在。

 

4.调侃万岁

这个当下最缺少什么?以我看,不是保增长,最缺的是批判精神。

什么都以正面的说,什么都以“河蟹”为幌子。我不明白,那我们又将从何发现问题继而不断取得真的进步呢。没有批判,没有反思,我们又如何获知困难与危险呢。

即使是以民生呼吸为血脉的艺术创作,也因为这个原因这些年越来越看不到有生命力的作品。那些每年的重量级的文艺节目评奖就不说了,就看春晚吧,比如姜昆,看看这都是什么作品,就这么一个随便在网上摘抄汇编的东西加上反复的审查,还能看吗。比如赵本山,往年似乎还能看到一些笑声背后的犀利,现在整个一个风花雪月了。

周立波倒是将一个“侃”字发挥到了极限,而且充分用来作为反思的利器——这是我以为周的演出之所以吸引力的又一个原因所在。

这里也随意采撷一二:

在谈到住房的时候,先是比较了三十年前后上海人均住房面积的差异之大,凸显30年之成就。继而话锋一转,自己打比方说,假设人均住房50平方米,而关栋天是75平方米,我(周)是25平方米,那么我就莫名其妙被“平均”成了50平方米。这个段子要是放在30年前每人回觉得好笑,而在今天听来却颇值得玩味了。末了,周点评说,新闻报道的作用原来不在于明辨真相而在于混淆视听啊。闻之悚然一惊。

周更以平淡而犀利的语调把一些30年来的世道变迁作了冷静的罗列。比如上海俗话里的“二道磨子”变“中间商”了。比如调侃了离婚与股市的关系。更对房产商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批判,所谓“原始积累都是不要面孔”。

在这里,我几乎看到了时寒冰的影子。不同的是换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式。

 

5.上海万岁

这个当下的上海最缺少什么?以我看,不是保房价,最缺的是市民文化。

小时候喜欢滑稽甚于相声。滑稽也可谓上海最草根最亲民最男女老少咸宜的文艺演出种类了。其实跟相声、小品一样,有时候俗一点倒是无伤大雅,而一旦脱离了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缺少了那种鲜活劲儿,那种痛快劲儿,倒是要被革掉命的事。

而这些年来上海的滑稽几乎寄存在电视里了。这也好理解,那个时段的电视观众群与当下的上海人又有多少交集?上海人的生活中,不仅更多是为生存所累,充满了快节奏的竞争以及伴随物质丰盈的忧虑不安,而且上海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也在分崩离析,少量的保护建筑因为其经济价值而被圈养、供瞻仰、骗消费,就连上海话也渐渐失去了主流的角色。

在这样的一个上海,除了“打拼”还有什么价值呢?那个充满了生活气息的、鲜活而有活力的、草根但自尊的、卑微但自信的市井生活哪里去了呢?

好在现在还能在周立波清口的场子里找回一二来。周是拎得清的,也乘机大大提升了一把上海市民的自信心,比如为上海男人正名。他说,他给东北人举例子,你看,黄金荣、杜月笙听说过伐?上海男人。遇到事体就是动动嘴唇皮,而那些一轰而上的什么人——东北男人哈。比如他甚至调侃郭德纲和赵本山,说他们这么红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咱们中国还是一个农民国家啊。。。

尽管可以笑骂这是小人物们凑在一起自得其乐,但就是这么一份自得其乐,在当下的上海也已是弥足珍贵。

 

6.换一种方式思考

中场休息的时候,周站在昏暗的灯光下独自吟唱,歌名叫《小丑》。我努力听歌词,唱的似乎是一个小丑的坎坷经历,似正与暌违上海舞台十年之久的周立波相贴合。是的,要站在聚光灯下,首先要成为一名小丑,因为人们最喜爱看小丑,再弱小的人也可以获得心理安慰。而周立波这个“小丑”,在距离舞台这些年以后再度登台,也早已不是单纯的搞笑耍乖,而是更多的浸润了一份人生履历,更多的分享了一次人生感悟。

 

这个伟大而继续疯狂着的时代,可不可以不要等到完全领悟后才站出来思考?

这个伟大而继续疯狂着的时代,可不可以在打拼经济的背后多一些卑微市民的精神乐园?

这个伟大而继续疯狂着的时代,可不可以在万众一词的盛世下高喊一声调侃万岁?

 

2009年的新春开始,让我们换一种方式思考。

 

----------------------------------------------------------------------

 

【调侃万岁】周立波为什么这么红

周的领袖模仿秀。

知道是谁了吧。

当我口述给别人时,别人总是先是笑,然后怕。于是我不再说了。可悲的。

 

【调侃万岁】周立波为什么这么红

周立波复出,关键关栋天。

 

【调侃万岁】周立波为什么这么红

80年代的民众舞蹈。穷开心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