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丰技炫略输神——奥运开幕式专谈篇
(2008-08-09 23:20:57)
标签:
奥运开幕式奥运主题曲体育 |
分类: 草野 |
昨天看完开幕式文艺演出的时候,想的是点火,是不是把所有遗憾给弥补掉。看完点火后,有点百感交集,一时倒难以评价。毕竟这是积淀了很久很久的一个场景,而且越临近,额外的承载也越多,来自我,来自你。这样的一场大戏刚刚结束,很难客观评价。
从第一直感角度,开幕时的击缶倒计时很震撼,脚印很创意,当小女生唱歌唱祖国的时候最激动,可谓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文艺演出开始的开卷,则达到了我预想的最高点,就是这样的超越一切的美妙。然而以后觉得节奏相似,或者是导播十分糟糕的原因,有些场景总觉得看得不畅快——也许现场是截然不同的感受,但是那活字部分很精彩,演员十分辛苦,最后探出脑袋欢呼的时候真的非常开心,嗯,真好,谢谢你们。后来的梦想有点迷糊。
最后主题歌出来很意外,甚至可以用错愕来形容,一度还以为是垫场音乐。倒是沙拉唱起来的时候至少是被其情所感染,但虽然其主题无比贴切整个开幕式的设计主旨,但从场上气氛演绎来看,上真的是几乎在反向操作,似乎当大家满怀激情的时候突然有一双手轻拍你的后背,宝贝,我爱你,好睡了。其实我很喜欢沙拉唱的那段,很有感染力,但刘欢似乎更适合激越的高唱。或许这首歌可以成为京奥的主旨歌曲,但不妨尝试把其他一些奥运歌曲列为不同场合的主唱音乐。
于是等点火。说实话,点火不如想象中的酷,但是全场最被打动的一刻。有人说时间略长,可我完全没有觉得,只看到李宁那飘逸而有力的空中漫步,就是那一刻,我觉得也是最最具有人文味道,也最最贴近奥运精神的时刻。点火,为什么成为焦点,不要以为是炫技的至高点,恰恰是奥运人文精神最直观展示的巅峰一刻,她是属于精神的。
如果给这场开幕式打一个分数,满分100分的话,我想基于当前的国情国力以及认知水准,觉得即使打满分也不为过。但是站在奥运可能再一次降临中华大地的角度,可能是80分。
整个文艺演出,以效果而言,古代文明部分似乎展示的多,但情怀嫌弱;现代部分炫技的多,但真实的触觉不足。亚运会上,那震撼萨马兰奇的“威风锣鼓”这样涉及真实的中国人的切入点几乎没有,全部是被包装策划到完美无瑕的表演展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精神感染力。
内容上,对奥运会本体触及不够,对主办地自我的触及偏多,部分地方刻意性比较明显。其实,中国自古至今可以用来表现运动以及奥运精神的内容也不少。博物馆式的中华文明展示加上现代奥运降临以后的梦想抒情,其背后恰恰对真实中国,真实奥运的触及不足。
创意上,数量及其丰富,简直可用“俯拾皆是”来形容,但似乎总体性创意还不足,或者说欠缺灵魂。表现手段上,烟花表演偏多,少年、飞翔、古典服饰表演这样的元素反复次数显得略多。
以手型代替放飞鸽子的做法其创意非常棒,但觉得相对奥运本身,有点不够庄重。一些奥运会最基本的内容,应该得到完整遵从。包括最后的火炬传递,这前几棒觉得与国内很多地方的传递一样,有个人的荣耀感超越了仪式感之嫌。或者说更多成为了一种奖励。我更愿意看到有代表未来的青年选手,哪怕不是本届奥运军团,难道不是更符合运动会的本来含义吗?这难道不是对运动员的最高致意吗。当他们朝气蓬勃地大步奔跑在鸟巢跑道上的时候,对,是很普通,但不是更有感染力吗。可惜,在全国传递里几乎看不到无名小儿,更不用说未成名的运动员了。
所以,本场更多象是一场盛大绝伦的展示,虽然有很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想象力带来的震撼,但是欠缺文化感染力,那种触及灵魂深处的渗透。我想当我们真的成为了一个大国、强国,世界也真的了解了这个熟悉而陌生的东方,那么当奥运再次降临的时候,很多东西就可以轻轻放下,更包容世界,更仰视过去,更俯身真实,更拥抱本质。因为我们,同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