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五岛龙
标签:
五岛龙昆曲杂谈 |
分类: 光影 |
20080730/东艺/推荐
当五岛龙小朋友大大方方走上舞台的时候,我的心理突然出现一种感觉:这个小朋友有感觉。。不过二十挂零,也不是职业音乐家,却一点不怯场(当然后来看了其履历就更释然),也不是用“大大方方”来形容的样子,就是好像气场契合,对,应该是类似的味道,绝没有小心翼翼不要出错,我一定努力演好之类的味道,传递出来的好像我就是这部音乐的一部分,很自然而然地样子。琴音流动,一样的自在清澈,尽管很炫技,但是很真切地让人觉得,古典音乐也是很亲切,很可爱的。五岛是音乐的一部分,音乐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颇喜欢这种感觉。要知道这在舞台之下是不多的体验。小小年纪,不会拥有丰富的人生感悟,但是应该是很有感觉,这种感觉就来自内心的冲动,与音乐对话的冲动。而不是循规蹈矩地“表演”。对的,是对话,是交流,然后把心得体验与观众分享。
回头看看五岛龙的简历,却是很与普通中国音乐生大不同。从小练琴,少年成名,却没有走上评奖之路,而是成为了一名哈佛的物理学学生,同时兴趣广泛,已经是空手道黑带二段。。。音乐并没有成为生活的全部,但反而可能更能激发起对话的冲动与火花。
于是很自然地想起了昆曲,以及很多艺术形式。当然他们之间差异甚大,但是有多少人与自己从事的戏剧表演有真的有发自内心的对话的冲动呢?有多少人是真的有“感觉”,而不是仅仅循规蹈矩兢兢业业的“艺术工作者”呢。“艺术”,究竟以何种形式去对话去呈现才是最好的形式呢。
当晚唯一的遗憾是这个演出的名字:《五岛龙上海音乐会》,当然在标题之外写了一行字:上海爱乐乐团。可实质上与一般的独奏家与乐团合作的形式别无二致,上半场先是乐团的序曲,然后便是乐团与独奏家的合作,下半场则全部是乐团的演出。因为是这个名字,于是大家还以为下半场,至少是返场的时候五岛龙会再次出现,但是根本没有,第一排五岛父母的位子从下半场一开始就始终是空的了,结果上海爱乐自己居然连一个加演都没有,算什么事呢。这样的演出应该叫:《上海爱乐乐团与五岛龙上海音乐会》,现在成了诈骗了,可惜了张亮。
好在半场时五岛一连加演了三首,非常卖力,早知道是结束,当时就不该在第三首结束时很体恤地停止了鼓掌。嗯,唉。
昨天得知东艺明年上半年的市民音乐会开票了,结果一半都被内订了,这还算是“市民”音乐会吗?东艺的形象一并开始打折。。。
(运动会,东艺一切寄存,人山人海。。结果相机没带,手机镜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