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ecret of the Grain (La Graine et le Mulet)

标签:
上海国际电影节种子和骡子thesecretofgrainlagraineetlemule文化 |
分类: 戏说 |
今年电影节里看到的最棒的一部。
似乎是一部超长的纪录片。故事从法国阿拉伯裔的船厂老工人Slimane在服役数十年后——因为年老体衰以及不可阻挡的全球化(中国大陆这几年几乎成了全世界的造船工厂)——被劝告半退休开始,然后是老头从渔港朋友那里得到一箱新鲜的海鱼,再通过老头一路的送鱼过程,把老人的家庭关系一点一点在不经意展示出来,更在手持摄像机的镜头里,一场151分钟的电影似乎就这么普通而平淡地延展开来,无论是家庭的周末大聚餐还是夫妻吵架、小家庭用餐都用了很大的篇幅,似乎你只是一个亲密的旁观者,毫无目的和立场地进入了一个别人的世界,一个真实而普通的世界。
然而导演总是不露声色地设下一些小小的悬念,让你看着不倦,时间流逝而不知不觉,一会是老人的职业命运,一会是复杂的人物关系,包括庞大的家庭成员以及老人的前妻和现在的妻子、继女,都需要观众自己去辛勤揣摩。
而当人物全部登场完毕时,张力突变。老人选择离开船厂,在继女的支持下拿出了全部的补偿金盘下了一艘停在港口的废船,打算跟别人一样开一家水上餐厅。而开一个餐厅谈何容易,各个政府部门互相推诿,餐厅唯一可以拿来作为看家菜,也是用来游说政府官员的最大的法宝便是在全家周末聚餐时亮过相的前妻的炒麦粉。最后,老人决定在装修一新的船上餐厅里举办一个晚会,用他的炒麦粉宴请所有的政府官员,以作最后一搏。这个时候,所有的悬念集中在一起爆发,首先是老人孤注一掷而又看来希望渺茫的决定牢牢地牵动着观众的情绪,然后开始担心,那些官员来不来?后来是担心,这些官员会不会被打动?而前妻在掌勺,现在的妻子还会不会去?及至后来,眼看晚宴就要获得成功,就等着“压台餐”上阵的时候,炒麦粉却阴差阳错地得而复失,老人只能亲自骑着摩托去找,却被三个青年骑走了摩托,而那边,继女最后终于说服了其母亲,为了消磨大家等候的时间,跳上舞台挑起了肚皮舞,电影就此在老人勉力奔跑追赶在前方的摩托车和继女晃动的肚皮舞两个场景之间长时期停留,电影在老人的现任妻子回家下厨煮出一锅新的炒麦粉端到餐厅门前,而老人终于支撑不住,扑倒在地的场景里结束。
所有的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是那么不露声色里暗流汹涌,平淡无奇中埋伏重重。而平实甚至写真到极致的风格似乎就是一出人间直播。剧情与节奏既编排精密,又不露痕迹——如最后炒麦粉得而复失存在着很大的巧合,而这些巧合经过了前面貌似平淡无奇的纪实镜头的铺垫一切显得那么水到渠成;既充分踹度观众心理,又绝不肯妥协传统思维——如最后长长的结局场景里,好几次电影似乎就会出现这样的结尾:无意中被带走的炒麦粉被安全送回,或者老人在奔跑追逐摩托车的过程中无意间找到了装着炒麦粉的车子,或者其妻子赶紧又做出了一锅炒麦粉(她去为穷人送麦粉导致老人找不到她),最后的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可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就在你几乎开始难以忍受,场景长得难以置信的时候,恰然而止。也许,这就是生活。
演员极好。扮演老人的Habib Boufares外表冷峻木讷,在观众都几乎难以安奈焦急之时看起来还是那么冷静而镇定,只是在行动上你可以看出他的痛苦与不安。扮演继女的Hafsia Herzi,单纯,勇敢,智慧。几乎所有的演员都那么真实,真实到完全忘了这是场电影。
唯一感到不解的是片子的译名。原名是La Graine et le Mulet,Mulet是一种海鱼,老人要开的饭店是Fish Couscous,似乎是一种常见的餐厅,而电影里的“炒麦粉”应该就是Grain。其英文名The Secret of the Grain还算过得去,也耐寻味,就是这中文名字《种子和骡子》,很是费解。于是我想,也许“炒麦粉”也未必很贴切。
看的时候还联想到了《立春》,因为在《立春》里感到的遗憾在这里得到了弥补。现在的中国电影,应该也可以逐渐把思考和分辨的权利还给观众,我们不仅仅需要被教条和被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