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玉簪记长安大戏院岳美缇张静娴侯哲昆曲文化 |
分类: 光影 |
《玉簪记》是熟戏,然看老师辈的演出就是不一样。感觉动作浑然天成,而年龄更接近人物的年轻演员学总有邯郸学步之感。昆之美,似就是在载歌载舞眼神手型之间,把本来虚无痕迹的情感韵致层层叠叠地铺陈开来,且灵动又不失趣味。也难怪席间不停有观众小声叹,怎么也看不出年龄啊。是呵,人间不就是人情间么,这情可跨越生死,年龄自然不是障碍,况且,昆这门玩意儿,年龄还是个宝,只须体力~
此戏舞台色调很识趣,《琴挑》是翠绿的春色盎然,《问病》是冷色深蓝,《偷诗》则是欢天喜地的红,而《秋江》则是更深沉的墨蓝。可谓色彩分明。
1.琴挑
岳老师的潘必正
张老师的陈妙常
此折乃二人种因,试探,一攻一守,实实也有点里应外合~
岳老师把握地精到,明明是挑逗,暗示,却显得率性天真,还可信。不然,陈妙常在世人眼里的形象也必然大打折扣。所以,似乎这里难就难在潘必正的表演。
这一折两人的对手戏甚好。。
2.问病
问病是好看的戏码,插科打诨装病装傻,侯哲在这里甚是出彩,也把潘必正的痴痴呆呆,陈妙常的欲说还休表达得淋漓尽致。《琴挑》妙在说不得,而《问病》里这段情分在满堂笑声里已是昭然若揭。
真的是仙姑来看望我了?
看这里啊~
隔着姑姑四目传情
岳老师的小生总是有点那么的天真和顽皮,或这就是女小生吧
侯哲在里面活跃得很
最后还点破了妙常,惹嗔怒
3.偷诗
岳老师的偷诗,动作极为麻利,“一气呵成”
啊呀,写的原来是。。。
后来琢磨,老师辈的而演出好就好在简繁得当。而这简单四字,却是长久的积淀才成。
奴家不会。。笑
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