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价物价救市爱国杂谈 |
分类: 草野 |
1、房价。
楼市价格似乎已经成为了牵动上至首脑下至黎民神经的敏感词儿。而实际上重要的,却是有没有人人居而有其屋。这里的概念很清楚,是有居,而不是有买下来的房子。这样顺着看,这么些年上上下下不都是在走弯路呢。或说得透彻一点,是谁把最基本民生之一的房价这个词儿替代了住房这个词儿而成为了众矢之的呢。是谁把本来就是以逐利为目标而无可厚非的房地产企业披上了为民建基本保障住房的面纱的,或者是谁把这些基本民生资源就全然交付所谓的市场的——即使在万恶的资本社会也未如此。
2、物价。
物价这个词儿在2007年下半年以来大有赶超房价成为第一热门的趋势,而且很不给ZF面子,越是“不惜代价遏制物价”越是猛涨,弄得买菜阿姨也知道了那几个字母,好像经济学一下子就普及了,准确讲是突然平民化了,无论决策者和普通民众似乎都认为物价乃是当今经济问题的最大恶。然而,重要的不是总是被动的遏制,而是需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体制的改革。随便看个毛病拍个片银子就花花地出去,顶多少斤金龙鱼啊。再说,如今我们国家这个经济转型阶段,物价上升是必然,挡是挡不住的,而保障体系不健全,赚再多的钱也不安稳,赚再多的钱还想赚钱,这难道不是更大的社会之“恶”?
3、救市。
当然还有一个对应的热门词儿:不就市。这词儿不仅是被绑架,更是一个伪命题。什么叫救?救价格吗?当然你可以说这个股市跌成这样,是你政策市给搞的。可这是心照不宣的事儿,你让人家ZF公开承认不是自找没趣嘛。救信心吗?股价高了就是信心吗?
说来说去还不是价格一回事?对待一个得病的本来身体康健的人来说,下药问诊那是救,而对中国股市那样本身先天不足还一个劲拔苗助长的纤弱之躯来说,重要的是调理,首先不要再一边咳嗽一边着凉,然后边喝药还要边疗养,该自己订规矩,几点必须吃药几点必须休息,该戒的戒给补的补,等恢复一定的体力再加大药剂。所以,救市,其实是需要补全制度。金融财经之内,大有学问,也大有凶险残暴,考验下一步改革成功与否,这里大有文章,岂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不断违背遗嘱擅自行事,还要家属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照顾病人”,那不全是扯淡嘛。
4、爱国。
最近这些日子,这个词儿的热门程度似乎窜到了第一。好像突然有一个问题被抛了出来很是令人惊悚:你不去家乐福买东西就是爱国。那好吧,看看台湾这些年的境况——准确的讲,以主流而言,是最近以前的这好些年——你只要是认为两岸应该和平就是不爱台湾,就是卖“国”,俗话讲“抹红”,只要一抹红,对手必然轰然倒塌,这是陈水扁在进入2008以前最屡试不爽的法宝也是国民党长期以来的名门,所以那时候只要民进党一有所谓的公投举措,国民党就亦步亦趋,就怕被抹红。当我们在看笑话的时候,这不,悄悄地“抹法”就来了。不过,去年这个时候担心过奥运会被国内蒸蒸日上的经济利益绑架而忽略了奥运本身的人文价值,担心我国不仅没能借此大振国家文化和民族精神,反而给世人提供追名逐利的难得机会。现在看来,精神层面的词儿终于压倒了房价、物价、救市这些总是与铜臭脱不了干系的词儿,总归是好事。怕就怕“爱国主义”被简单化,爱国行为被模式化,爱国精神被表象被外化,最终被绑架的不是这个词儿而是内涵。
误解源于无知。如何加强交流,不断加强本体才是主流正道。每个人最应该做的就是每天问问自己,有没有为国家的发展付出足够的努力,有没有为社会的进步承担其应尽的责任?有没有付出足够的耐心和时间来浸润到需要点滴累积的工作和思考?还是囿于房子票子车子若干子而焦头烂额无暇他顾?那么就不要抱怨我们没有足以影响他人的自主品牌,就不要抱怨我们没有紧跟时代气息的文艺作品,就不要抱怨我们没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就不要抱怨这个社会人心不古作假泛滥,就不要抱怨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就不要抱怨粗制滥造快餐文化。
那么我们还以什么来影响别人、回击误解?——除了义正严词地申明和不去购物以外?
世上多事,诸事皆虚幻。不妨把事儿词儿拨转过去,再想想,再想想,真相咫尺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