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茅威涛郭晓男梁祝越剧文化 |
分类: 戏说 |
去看这部梁祝是因为茅威涛和郭晓男。因为艺术自觉与革新精神。
舞台一如想象般的简约华丽,同样是新编剧,比起曹操与杨秀,郭晓男的舞台尽管也比传统舞台显得“多”,倒是另外一种的写意,绝无实体的笨重,或许这也得益于越剧本身之于京剧的特色。当然,如果知晓了郭导数年的留日经历,到也就更容易理解这种风格的渊源。
最得意的一个场景莫过于写意的高墙之下,排列而坐的读书郎。这样的场景表达,已经在郭茅多部戏中有类似展现。春琴传或许是达到了这个维度的极致。只是无聊如我竟利用座位之便探究起布景来,嗯,多场演出下来了,局部,局部的枝枝蔓蔓可以修剪一下啦~
然后,发现新编剧,至少与曹操与杨修一样,似乎总是让人入戏推迟。这次梁祝于我,是从陈晓红的“这碗水”开始,其后那一段与师母倾诉,真真精彩感人,越剧之美,斯也。紧接着便是“思祝下山”,很是热闹好看,于是全剧就在这一波接一波的高潮里一步步走向尾声。从后半段的越来越精彩,也的确可以看到,传统戏里果真蕴存着太多太多的宝贝。所以,艺术自觉的基础是艺术精深,革新精深的前提是拥抱过去。
当两面扇子在梁祝的小提琴声里缓缓升起的时候,真的便如郭导自己所言,这部戏成了。在我看来,关键是这升起的节奏,似乎正好牵引着全场的情绪,一点一点,一段一段,将内心深处懵懂直觉引向情绪的外在宣泄,及至全场共鸣。等于在传统的化蝶寓意圆满之前,把观者的情绪成倍放大,而最后的具象表达也就显得次要的,也正如郭导所言,这时站在历史记忆的基础上的。
散场后坐在车里一路回味,倒是愈发觉得这梁祝小提琴只要这最后出现一次就够了。同样是基于“历史记忆”的道理,这曲子一出来就令人感觉特别的哀婉,而在两人初识以及同窗三载的时候,也正是最美妙的光景,用这曲子就未免有些怪异。至少现场看的时候,也觉得有点多余,至少,小提琴就是小提琴,不像尾声的时候那么妥帖和完整,而全剧结束后再会看,就觉得是不是这也是导致前半段显得平淡的因素之一。
其实,此剧的编剧有很多倒叙的手法,很不错看。比如,三年时光一略而过,而是通过两人离别前后的场景来倒叙,尤其是思祝那场,从正月回忆到十二月,非常具有感染力,效果也胜过正面直叙。所以我又开始乱想,是不是可以试试直接从祝英台接到父亲家书的别离开始。这样全剧一开场就是一连串的悬念,他们为何如此不舍?两人的情谊或许完全都可以从两人在别离后的思念来展开。同时,在观众越来越被这种情谊所感染的时候,“马文才事件”的影响渐次清晰,从而形成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一正一反,最后的效果想来也很精彩。倒是师母还有祝父的角色没有也可以,都可以用声音或者背影来表达,虚拟的形象既然是无形的,就有放大感和无可抵御的味道,师母代表了思念的无法阻挡,祝父代表了命运的无可逆转。
看戏至今,发现再去人为区分话剧、昆曲、越剧、京剧都没有啥意思,关键是要看好戏。
梁祝是好戏。
前一篇:这一夜,women教我们说相声
后一篇:享受王健大提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