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元味昆曲梁谷音吴双黎安沈昳丽文化 |
分类: 戏说 |
谜语、礼物、互动、楹联,如此费心认真并妥帖周到者,并一如既往持之以恒者,咱这岁月实属珍贵。不晓得来来往往众生识得否。还是两枚和果子入肚,也就穿肠而过矣。
“戏元宵”四场,去的昨日的折子戏。
第一折,《绣襦记.教歌》吴双/孙敬华/翁佳慧。纳闷的是翁佳慧、谢璐这样年轻一辈的名字为何在节目单里遍寻不找?谁都有,就是没有她们。是行规还是疏漏呢。不由得为四月的演出生出一点担心。《十五贯》里只有刘计二位大师,是不是真的就从头演到尾呢。倒是这《桃花扇》,一溜四个角,老实排列。
《绣襦记.教歌》甚异。令人想起解放前的滑稽戏,剧场效果奇佳。只是不大像昆曲,也多表演和噱头,几无唱演。一晚四折,唯此段与梁老师为最深印象。
等于是孙敬华的苏州阿大与吴双的扬州阿二的对手戏。只是前者重动作表演,后者重语言夸张。
翁佳慧演悲赶出家门流落丐帮的郑家公子。
两人不堪“两人讨饭三人吃饭”,欲教授郑公子讨饭手艺。
孙敬华在戏中还要扮演“猢狲出把戏”,甚为吃重。
呵呵,钻圈。第二次钻双圈还是碰倒了。倒是吴双比较舒坦,尽敲锣了
第二折《玉簪记.偷诗》黎安/沈昳丽。不免与不久前青春牡丹来参加岳师传承会相比较。好像今儿两人似乎是相对默契一些。
一直甚喜黎安。只是如今晚一连出现两回,再联想起之前的卖油郎,突地生出些奢念来,如何都貌似一个小生,或许本色演出还是多了些吧。
《儿孙福.势僧》张铭荣/缪斌
很传统中国的礼教小戏。无非讽刺那些势力小人,并以情节的反复将这种势力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此组成喜剧元素。
戏很很惯常。只是已是很普遍。尤其在那些“衙门中人”看来,还是活生生的现世眼啊。
尤其最后一句,势力僧曰他是一个势力人啊。道破斯人心态。
第四折,《西厢记.跳墙着棋》梁谷音/黎安/谢璐。
要没有梁老师,这一碗戏元宵就只有戏,没有昆曲味儿了。真好真好。就是喜欢梁老师的丫鬟,天真娇憨又机灵纯良,不喜欢潘金莲,哪怕技艺再高超。
黎安只是中规中矩,只是那一句口误“良宵一刻千金难买”误为“千金一刻”,满堂哗然,也算是元宵一乐,呵呵。
只是这小朋友,实在太拘谨。如果说翁佳慧有点怯生生倒是符合角色特点,那么这里的大小姐也实在乏善可陈,基本只是照本宣科。小朋友,舞台经验少点很正常,刻千万不要失却了灵气,没有个性。这断代的舞台,长此以往,岂是元宵灯谜可以弥补哇。
前一篇:邂逅朱亦兵,狂恋大提琴
后一篇:从京剧入课堂扯到公民社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