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报头条:《超过九成村民今年分到股金——民主管理让嘉定区江桥镇太平村百姓尝到甜头》,讲述嘉定区江桥镇太平村靠民主管理集体致富的事。
这当然是好事一桩。不仅农民富裕是大好事,更难得的是与村民自制结合了起来。这两项都是中央这些年所重点关注的。
而且绝非只是太平村。就在嘉定,类似富裕的村还有不少,很多村造起了漂亮的别墅住宅区,集体建设了服务全村婚丧嫁娶的食堂,甚至还有敬老院,文体中心,医疗服务室,超市便利店。很多各级领导都纷至沓来。想起前年去参观时,包括太平村在内,也一样被现代农民的幸福生活所感染。
但事实上,哪怕今天用“管理”作为帽子仍忽视了最核心的一点——土地。
纵观这些年很多被报道褒扬的农村,几乎都是凭借了良好的发展区位,在一些能人贤良的带领下,依靠前些年集体土地的流转创造了财富。比如太平村。这些村的村民早已与务农脱钩,土地集中起来盖厂房出租收益,村民或到厂里工作或靠租金生活。更有很多村民靠出租自家住房给外来务工者收益。村里可以用来务农的土地已经屈指可数。这也可以用来印证报道里提及的数据:1300多名村民以及4000多名外来务工者。而太平村没有一个列入国家名录的开发区,也从没有纳入过市、区一级的工业区过。
想说的不是说这些村的致富不合法,而是在现行体制下,这样的致富不可复制。农村土地的使用始终没有在制度内得到应有的解决。类似太平村这样,这些年来只能依靠“擦边球”顺应潮流,用活土地,从而致富村民,民主管理只是锦上添花而已。那么,在现如今,土地政策紧缩,并且执法和监管力度越来越严厉的情况下,其他没有能够这样致富的村该怎么办呢?
我还担心,随着上海的继续发展,地处上海市区边缘的太平村,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产业梯度外移趋势不断加强,今后这里的持续发展动力又在哪里呢?很多依靠租金不务农不务工的村民,未来持续的生活动力又在哪里呢?
我们需要的是让还不够富裕的村富起来,让已经“太平”的村可持续地“太平”,而且要富地堂堂正正,“太平”地可资为榜样才好。这,正是比村官更大的父母官们所要持续思索的。
------------------------------------------------------------------------
附原文——
超过九成村民今年分到股金
——民主管理让嘉定区江桥镇太平村百姓尝到甜头
日期:2008-02-08
作者:朱全弟 来源:新民晚报 |
http://xmwb.news365.com.cn/images/rrrr.jpg |
|
猪年过去鼠年到。嘉定区江桥镇太平村村民最高兴的是,分红比去年增加了,人均收入17623元,劳均收入20079元。另外,入股的村民每家还拿到了股金2000-3000元。两年前,太平村从集体资产中专门辟出一块成立一家公司,造好房子租赁出去。当时90%以上的村民入股签约,盈利部分80%分给入股村民,20%作为风险储备资金,至今已连续两年分发股金。
太平村里太平事,得益于民主管理。村里不管大小事,决策前都需要得到300多户人家签字认可。签字就是监督,也是自我管理,由于村里重要事务都先请村民讨论决定,15年来这个村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刑事案件。去年第七届全国村长论坛在江西南昌举行,太平村荣获“全国民主管理指数第一村”。今年1月,中国第一本村民自主管理专著正式出版发行,太平村成为和谐社会的一个样板村。
太平村远离城镇,村民办红白喜事很不方便,经过民主讨论,大家同意由村里投资300万元兴建村民之家。今年启用的村民之家,可以同时摆100桌酒席,价格也实惠,近来已举办了好几场婚事。
太平村民主管理尝到甜头,花200万元建起了网站,1300多村民和4000名外来务工人员都可以在网上向村委会提意见或查询有关问题,村里有一位大学毕业的专职人员负责解答。平时沟通无障碍,没有积怨和渠道不畅通的问题,村民顺气而舒心。
大年初一下午,记者走进环境整洁的太平村。村民老赵讲,党总支书记苏兴华到村民家去了,他上午跑了4个队,下午接着再跑4个队,看看节日里村民们有什么困难就解决,不要让村民找上门来。正说着,苏兴华回来了,他拿出一张“太平村2007年1-12月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让记者过目,村可支配资金共有1037万元,这个家底也交给村民了。苏兴华说,这是“村里的事让村民知晓”。现在,民主管理出效益了,太平村年年过的都是太平年。
本报记者 朱全弟 评论 08020810101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