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林奕华包法利夫人们林钰玲周姮吟吴佳雯陈家祥戴旻学何木羲谢盈萱 |
分类: 戏说 |
被演出前前排散发的凝聚在剧场空气里的肯德基气味包裹得严严实实时我想逃但是忍了,毕竟演出还没开始。
演出的间隙后排总是毫无规律得时不时折腾着塑料袋,没完没了地发出更折腾人的悉悉索索的声响时,我把要逃的冲动化为了懦弱的抗议——不过把脑袋偏转60度以示受到了干扰。
演出一开始是被毫不防备的学生班底加上台湾发音狠狠击打了一下,令我无比痛恨起之前没做功课的懒惰——本身其实是很欣赏充满朝气的作品演出——以及被话剧中心的正统演出熏陶了的强大的看戏惯性。
然而正是那些年轻,于是肆无忌惮、想象无限地把已经默然、漠然、习惯甚至沉醉其中的人生欲望并置、放大、叠加直至用尽一切手段浓烈地透明得完完整整地堆砌到舞台上时,令我厌恶甚至无法直视,想逃,却发现黑魆魆的周遭里满是笑声,冰冷而放肆,于是我的逃的念头也就愈发得单薄得被禁锢在小小的座位上,来了就没那么容易走,普世的规律吧。那么,包法利夫人的死实在是令人痛惜可怜,只是伊自己不知。
欲望是永恒的话题,一如被各种糖纸包装过的爱情。包法利夫人,如果有在天之灵定会埋怨自己早生了百多年。当下的包法利夫人自大可不必吞砒霜而自尽,甚至可以因此而登上娱乐版的头条而被人斥为宣传手段,更是化作了无影魂魄滋润到了男男女女政客商贾的自踵至顶。
那天有人申诉起长沙民间演出低俗不堪,甚至比肩东北之二人转。但热热闹闹的背后还不是那些总是出现在堂皇理由之中的“人民”二字?有怎样的需求便有怎样的表象,是谓因果。别总是道貌岸然地指责娱乐圈感叹名利场,其实我们人人都是股东,是受众更是罪魁。
不得不感叹港台文艺气候,包括那些年轻人的工作机会。还有亚洲戏剧节里看到的种种。还有亚洲青年管弦乐团。为什么我们大陆就甚少对艺术创造工作的默默的关怀和扶植。富丽堂皇的大剧院推出了所谓的话剧季,熙熙攘攘,尽是高举艺术招牌的商品推销。喧嚣的国度,哪里要寻找安宁?还是一个逃字么。
散场出来在一张张笑脸里怀揣一堆黑暗的心境实在是有煞风景。转换情绪吧,可是剧场外,竟不是逃的归宿。
试着记录一些名字:林钰玲、周姮吟、吴佳雯、陈家祥
吴天葳、林英杰(很自如)、陈恭铭
总的来说有些紧张,但不管怎样,你们是幸福的。谢幕不专心:)看镜头啊。。。
后一篇:转帖。林奕华专访:戏剧是一种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