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样文化的情绪传递——2007亚戏之《重别》

(2007-11-17 13:30:09)
标签:

元味

重别

台原偶剧团

佑梵·甘恩

ulrike

陈锡煌

伍珊珊

邱秋惠

张士能

分类: 戏说
多样文化的情绪传递——2007亚戏之《重别》

小剧场话剧《重别》

The Second Goodbye

台原偶剧团(中国台湾)The Taiyuan Company Presents ( Taiwan, China)

导演:佑梵·甘恩(荷兰)

艺术总监:罗斌(中国台湾)

戏偶:偶师Ulrike(德国)

布袋戏演出:陈锡煌大师(中国台湾)

演员:伍珊珊、邱秋惠(中国台湾)

乐手:张士能、李柔韦、黄宇潭(中国台湾)

音乐:Marlijin Helder(荷兰)

服装设计:Patricia lim(荷兰)

 

到今天写这篇观感,才惊觉我一直把戏名当作了《重逢》,看到这英文名字才明白过来是自己一直搞错了,而且看完了戏也不知不觉。或许是“重别”在平日里不多用的缘故吧?重别,等于从一开始就告诉你,重逢意味着再一次的诀别,那么这个努力追求的重逢也就愈加令人悲伤。

而事实上,这出剧也的确从头至尾弥漫着哀伤与痛苦,一点也没有应用了很多新鲜的表演手段而减弱,甚至是成倍地叠加。仿真的人偶结合着偶师的动作,反而更强烈得传递出了人物的执着与苦难,尽管人偶的表情是固定的,但很奇怪,在地狱中的每一次痛苦经历都让我看到了新的悲苦情绪的瞬间绽放,而且无声的人偶反而把人物隐忍和超越生死的坚定传达得更为到位。

在这部戏中,我们可以接触到如此丰富的表现形式:

三位乐师以民乐作为背景,同时,其中的两位还分别担当高音和低音,以歌曲吟唱的形式替代了主角的语言。歌声未必美妙动听,却与剧情配合得恰如其分。乐师偶尔还走进舞台担当配角。

寻找难产而亡的妻子的丈夫其实只有上半身,裤子是空的,由偶师穿上,看上去就好像是这位丈夫背着偶师一般。人偶极为逼真,面目悲苦。偶师一手直接与人偶的手合二为一,另一手则伸进人偶的后脑,控制人偶的头部。

另一个人偶是儿子的角色,比较小,反而是完整的一个,由台湾布袋戏大师陈锡煌直接操作,基本就是一手抓住后脑的头发,一手扶住身体操作手部,人偶极为柔软逼真,效果很不错。

两位“开口”的女主演分别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开口貌似古朴的念白节奏,加上听上去显得拙朴的伴唱,我居然有元杂剧的恍惚,或许这就是吸引荷兰导演的东方元素,这么“原始”的一种戏剧况味奇妙得在东西方表达方法的融合中传达出来。这个时候,回头看原来融合了那么多不同领域的智慧,真的是很美妙的一件事。

艺术某种角度来讲就是情绪的传达,而《重别》以令人意料之外的形式达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至于这出剧本身想表达的跨越生死的爱情反而倒是不怎么重要了。

多样文化的情绪传递——2007亚戏之《重别》

 

多样文化的情绪传递——2007亚戏之《重别》

 

多样文化的情绪传递——2007亚戏之《重别》

 

多样文化的情绪传递——2007亚戏之《重别》

 

多样文化的情绪传递——2007亚戏之《重别》

 

多样文化的情绪传递——2007亚戏之《重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