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兄弟》成为话剧

(2007-05-26 20:17:37)
标签:

余华

徐铮

兄弟

分类: 戏说
当《兄弟》成为话剧
徐峥这最后一叹,全剧陡然升华。
作为话剧的《兄弟》,火了。不仅仅是小说的名气,全剧无论戏剧冲突、演员表现还是灯光舞美,都达到了当下很高的水准,节奏也极好,信息量大却绝不冗长,时代跨度大却丝毫不乱。全剧很吸引人,吸引到不知觉抚掌大笑,不知觉拍案叫绝,不知觉时间流逝。一出好戏,还求什么呢?
可是毕竟是余华小说的演绎,不可避免有了别样的奢求。显然,小说的厚度给了编导极大的余地,这在当今剧本奇缺的戏剧界实在是一件爽事。但是相对于第一次创作的作家、第三次创作的演员,这第二次创作的编导们的注意力似乎过多得放在了表达上而不是精神的提炼。
小说里,情感不过是一个表达的载体,实质是揭示突变社会背后的人性迷茫。在人人沉醉在物质急遽膨胀的快感中时,余华的《兄弟》就象是一把冷静残酷的手术刀,把你不敢承认的,不敢直视的,不敢深想的,不敢言说的,统统切片装盘而且大张旗鼓端上桌面。诚如节目单上“导演的话”里所说,“于是,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物质生活的急遽发展,也看到了中国人物质欲望的嫉妒膨胀。我们在全民的浮燥中,一边收获着财富,一边丧失着温情。我们开颜,因为日子的富足;我们忧患,因为人性的沉沦。。。”
但事实上,全剧终了,留下的并非是以上的印象。似乎,这只是三个人的情感故事,不过时间跨度大一些而已。或侑于时空局限,但戏剧冲突的起承转合基本只靠人物情感的变化来支撑,显得弱了,由此也削弱了这出戏的深度。
说说演员,不免俗地说,徐峥实在是太有才了,可以说,没有徐铮,或许这出戏的味道就要大打折扣。许榕真的可发挥余地其实不大,剧中人物的基本形象并不鲜见,因此要突破很难。宋钢的扮相太老,一个遗憾。
作为话剧《兄弟》,无疑是非常的成功,作为小说《兄弟》的话剧版,显然还有进步的潜力。
当《兄弟》成为话剧
 
当《兄弟》成为话剧
 
当《兄弟》成为话剧
 
当《兄弟》成为话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