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笔 |
那天在美术馆楼上看市政府,陡然发现这座“碑”是如此的夸张,严严实实得将人民公园与人民广场隔绝开来,三个以“人民”冠名的著名地标,居然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
现在不要说你迈开步子穿不过去,就是想用眼光试试都不行。门口是荷枪实弹。
坐在楼顶发呆,突然产生了无限联想,如果这庞大的政府大楼改成公共区域那该多好,比如公共图书馆、展示馆、学习馆,底下两层全部架空,让人民可以自由得在人民公园和人民广场间穿行。庞大的建筑物内,增加公共活动的空间,比如咖啡厅、观光厅,可以在空中包揽两侧的美景,多棒!
政府大楼在我国一向带着浓重的威权特色。显然也是封建残余的一种吧,自打咱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成立国家以来,这种印象根深蒂固,而政府的强势又不断强化了这种概念。烟台的市政府最夸张,被她的人民讽刺为烟台的布达拉宫,俯瞰全市,威权到了极点,令人反感。
上海市政府不能例外。人民公园俨然成了后花园,人民广场就几乎成了政府建筑的配套设施,主角发生了移位。你在广场徜徉的时候,除非是下班以后,不然哪里有主人翁的感觉。
一向对静安区政府印象颇佳。坐落在北京路常德路的转角,低调但不失内涵,简单又不失庄重。大楼也朴素的很,但空间感极佳,与路口的关系相当好,楼不高,但简单的粉刷就显得十分精神。
后来,在区政府的北京路对面开辟了一块街头绿地。再后来,在常德路对面也螺蛳壳里做道场,拆除了一些建筑,作出了带着水景的漂亮小公园。当然,大家都很开心,在静安区这样的黄金区域能接连僻出这样的绿地,实在是难得的幸事。只是,最近我在想,如果不是区政府在这里呢?这里还会先后出现绿地吗?区人民政府美化自己周边环境无可厚非,但是显然应该先把绿化全区作为前提,而且应该让最需要绿地的地方先绿起来。
仔细品味“人民政府”四个字,字字千钧。
后一篇:黄建翔事件:转型社会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