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历史时评文化 |
分类: 说战国 |
第14篇第35章。
原文是这样的: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是这样的。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来看看大师们是怎么说的。
钱穆认为下学就是学人道,上达就是知天道。意思是说孔子的学问到了知天道的地步,所以也只有天能知他。
于丹的说法: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字。那么孔子为什么能够做到呢?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对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应该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应该怎样怎样,都要重要的多。
孔子说天知我,于丹说我知天,是不是拧了?感觉这不是在说孔子,是在说庄子啊。
南怀瑾的说法,孔子从基层的学识,艰苦的人生经验起步,但不为现实所困,能够升华,走入形而上的境界。这是孔子的自我描述,因为孔子出身穷苦,在艰难困苦环境下,体会到人生哲理,成就智慧的德业,升华上达,超越世俗,因此对人世间也不要求别人的了解,存心自有天知。
李泽厚:孔子也有不被人知的埋怨,与前面所讲岂不矛盾?这正好描述出一个真实的孔子面目。怀才不遇而抑郁感叹,是人之常情,虽孔子亦何能免。孔子虽然没有怨天尤人,确实也是满腹牢骚。
我再一次支持李泽厚的看法。
为什么这里不轰炸谁呢?因为我也只是看法。
孔子和子贡之间的关系需要提出来说一说,孔子老年,前两批能够谈得来的学生都走了,只有子贡在齐鲁之间做生意,常常来看望他。因此,孔子老年之后对话最多的就是子贡。
所以,从对话的内容来看,基本可以断定这是孔子老年时期发生的事情。
人老了,都喜欢回忆过去,都喜欢发牢骚抱怨,都说话不连贯,都老年痴呆,有时自相矛盾,这是人性的规律,孔子也不例外。在《论语》中,很多这样的例子。
所以,孔子的几句话之间的逻辑性很差。
要是说孔子没有抱怨吧,可是他说没人了解他,这不是抱怨是什么?要说孔子在抱怨呢,可是孔子又说了“不怨天不尤人”。
那就算是发发牢骚吧。
那么从这一章我们能领会到什么?人老了,像孔子这样的人都忍不住要发发牢骚。所以啊,长辈们发牢骚就理解万岁吧,谁老了都这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