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最牛的两句话(贵族精神之十六:语言)

标签:
教育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说论语 |
你想受人尊重吗?你想你的孩子成为贵族吗?你想秒杀一切国学大师吗?
语言是一门艺术,好的语言,可以化尴尬为轻松,可以化仇恨为友爱。而不恰当的语言恰好相反,好事会因此成为坏事,甚至朋友会因此成为仇敌。
所以,贵族是很讲究语言的技巧的。基本上,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都具有很高的语言能力。
孔子也是一个语言大师,这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教学上,更体现在他的人际交往上。
因为具有很高的涵养再加上很高的语言水平,所以君子通常体现出幽默的一面。在当今世界上,英国人以绅士风度著称,同时也以幽默风趣著称,就是这个原因。
因为《论语》中有太多精彩的语言,而篇幅有限,这里选出其中最具特色的两段,非常实用。
16.1(17.4)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管理。’”孔子说:“同学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解析】杀鸡焉用宰牛刀,这个成语来自这里。孔子的意思,礼乐这么高尚的东西,在这里给草根们表演是不是太浪费了?
子游的口才确实好,孔子说了错话,结果被子游“以子之矛击子之盾”。孔子这时候带着一群学生,如果承认错误会让大家都很尴尬,如果不承认错误就失去了贵族精神。怎么办?孔子说自己是开玩笑,自己找个台阶下,同时肯定子游是正确的。
可以说,这反映了孔子的应变和语言艺术都是高水平的。
这个“戏之耳”后来被广泛应用,都是用来找台阶的。譬如汉末曹操捉了张辽,本来要杀张辽,刘备为张辽求情,曹操不准也不好,准了吧,人情被刘备得了,灵机一动,说道:“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一句话,刘备的面子也给了,好人自己做了,张辽后来成了曹操的心腹大将。
唐朝白居易成名之前,求见当时的成名诗人顾况,顾况瞧不起他,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等到读到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对白居易刮目相看,改口说:“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哈哈,前言戏之耳。
所以,知错认错固然是贵族精神的要求,但是认错不等于就是要说“我错了”,还可以说“前言戏之耳”。
事实上,认错的方式有很多种,如何采取一种让大家都感到舒适的方法来认错,真是一门学问。
著名相声大师马三立就有一句著名的口头禅:我逗你玩。
而现实生活中,美国人也经常说“我和你开玩笑呢”。
当你说错了话被人抓住把柄的时候,只需一句“我逗你玩”就能化解,百试百灵。
http://s16/mw690/001wQatfzy7n4TDCcqj6f&690
精通《论语》的马三立
16.3(11.23)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译文】孔子在匡地受到当地人围困,颜渊最后才逃出来。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渊说:“夫子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解析】这是颜回这辈子最具有幽默性质的一句话了,还有比这更好的回答吗?
孔子在卫国看不到前途,于是决定前往陈国。可是在路过宋国匡地的时候,因为长得像阳虎,而阳虎当年曾经率领鲁军攻占匡地,对当地人民很残暴,因此,匡地人包围了孔子一行。最后尽管匡地人知道孔子不是阳虎,依然不允许他们通过。于是,孔子师徒仓皇回到卫国。回到卫国之后,才发现颜回丢了。
孔子很着急,以为颜回被宋国人给杀了。所以当颜回回来的时候,孔子喜出望外,脱口而出“我以为你死了呢”。结果颜回比较淡定,脱口而出一句“非典型性颜回语句”,跟老师开了个玩笑。
后来这成为一句标准的拍马屁句式,譬如说“君在,臣何敢死?”再譬如说“老板没醉,我们怎么敢醉?”
孩子,看完这篇文章,再也不用这么玩命陪领导喝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