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你贵族精神之一:不抱怨(1)
(2018-08-16 12:49:26)
标签:
历史文化时评教育 |
分类: 说论语 |
你想受人尊重吗?你想你的孩子成为贵族吗?你想秒杀一切国学大师吗?那么,就来和我一起学习贵族精神吧。
上一篇文章说过了,《论语》就是孔子教学生如何具备贵族精神。孔子把具备贵族精神的人称为君子。
那么,贵族精神的标准是什么呢?根据《论语》,笔者总结出了贵族精神的十八条标准,将会一一讲解,并且会以子贡、子路等人作为具体的人物例子单独讲解。
贵族精神之一:不抱怨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真的贵族不抱怨。
为什么不抱怨?
因为喜欢抱怨的人总是把眼光盯在别人的身上,而不会去反思自己。一个不懂得反思的人就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也就无法改变自己,那么也就无法进步。
因为抱怨有害无益,你的抱怨会让你的身上充满怨气,直接影响到你的言语行为。
遇上不如意的事,首先应当反思,是自己的问题还是环境的问题,为什么别人比自己做得好?如果是自己的问题,那就改变自己。如果是环境的问题,就去改变环境。问题是,一个人改变自己是主动的,改变环境是很困难的。如果不能改变环境,那就只能改变自己。
有的时候,由于价值观或者其他的因素,让你宁可遭受挫折也不愿意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让你宁愿失败也要坚持自己的价值底线。那么,你就要明白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你就应该心甘情愿去承受结果,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抱怨的人,要改变你的人生,就从不抱怨开始吧!
那么,《论语》中那些篇章是在讲“不抱怨”的呢?
1.1 (1.1——在原文中的排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抱怨、恼怒,不正是一个君子吗?”
【解析】这是《论语》中的第一段,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读。遗憾的是,历史上所有关于这一段的解读,都言不及义,苍白无力。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既不了解这段话的背景,也忽略了一个简单的语法常识。
首先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段话是《论语》的第一段?
正确的答案是:这段话是孔子一生的写照,也是他人生态度的体现。
同时,也是孔子对一种贵族精神的诠释。哪一种?
不抱怨。
关于“不亦”,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不也”;另一种是把“亦”当作表示强调的语气助词,“不亦”译为“不正是,不就是”。两种解释都是正确的,都是表示强调。
这段话中的三句话其实互不搭界,但是都用了“不亦”这样的转折词,这难道不是典型的反问句吗?那么,使用反问句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孔子这三句话的前面,一定都还各有一句问话。
所以,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在辩解什么或者驳斥什么。否则,孔子应该说“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自远方来,乐;人不知而不愠,君子。”
那么,孔子在辩解什么驳斥什么呢?前面的三句问话又是什么呢?是谁在问这三句话呢?
上面的逻辑推演很复杂吗?其实很简单,只是大师们对经典的解读历来不讲逻辑,不仅《论语》,对所有经典都是如此。由此也可见,大师们的智商真的令人捉鸡啊。
接下来,我们尝试来还原对话现场。
孔子周游列国,从卫国回到鲁国之后,叔孙武叔前来看望他。叔孙武叔是谁?这个我们在后面慢慢介绍。
总之,叔孙武叔来看望孔子,并且他对孔子一向就瞧不起,他是来寻衅滋事的。
叔孙武叔对孔子说:“孔老师,你看你学了这么多知识,到头来还是个教书匠,你是不是很郁闷?周游列国这么多年,像个丧家犬一样,最后灰溜溜地回来,在鲁国也没有几个朋友,你是不是很失败?你的学说没人赏识,你的主张没有人认同,是不是说明你这个人人品很差?”
基本上,这就是前面的那三句问话。
这话当然要反驳,于是孔子面带着笑容说:“我的学问虽然没什么使用的地方,可是我经常拿出来温习,不是也很快乐?虽然在鲁国没几个朋友,可是常有国际友人来看望我,不是也很快乐?虽然没什么人了解我认同我,可是我不生气不恼火不抱怨,这难道不正是一个君子的态度吗?”
从某个角度来看,孔子的反驳是苍白的,首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在《论语》中就有,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子夏说了:学而优则仕。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出仕,就是为了发挥自己的才华,而不是拿来温习的。孔子满腹经纶而没有平台去发挥,只能不断地温习,不是很失败的事情吗?同样,身边没有朋友,只有国际友人来看望,不是也很孤独吗?没有人认同你赏识你,不是说明你做人不成功吗?
所以,这段话就是孔子一生的写照;学而时习之(学问没有发挥的地方,只能自我欣赏);有朋自远方来(国内没什么朋友),人不知(不受赏识和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一生真是足够失败。
可是,事情如果反过来看,就完全不同了。
“学而时习之”,可是依然很快乐;“有朋自远方来”,可是依然很快乐。
前两句的意思是孔子即便不如意,也能自得其乐,这并不容易。
但是,最重要的是最后那一句。
“人不知”,可是,不愠。
不管生活怎样对待我,我不生气,不沮丧,不抱怨,不骂娘,我心甘情愿,情绪稳定,落子无悔。
不错,我的一生很失败,可是我知道自己是对的,我为自己的信念自己的理想努力过,就算失败,我坦然接受,我相信历史总有一天会证明我的正确。
要做到这一点,更不容易。
能做到这一点的,一定是个君子。什么是君子?就是具有贵族精神的人。
不抱怨,这就是孔子身上贵族精神的体现。
前面说过,不抱怨的人首先是懂得反思。孔子的一生一直在反思,他也有困惑也有烦恼,不断反思的结果是他发现自己的主张与环境并不相容,可是他无法改变环境。那么,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并忍受挫败?孔子选择了后者。
一生奋斗,归于失败,可是孔子不抱怨。
下一篇,将继续讲解《论语》中关于“不抱怨”的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