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教你贵族精神之一:不抱怨(1)

(2018-08-16 12:49:26)
标签:

历史

文化

时评

教育

分类: 说论语

你想受人尊重吗?你想你的孩子成为贵族吗?你想秒杀一切国学大师吗?那么,就来和我一起学习贵族精神吧。

上一篇文章说过了,《论语》就是孔子教学生如何具备贵族精神。孔子把具备贵族精神的人称为君子。

那么,贵族精神的标准是什么呢?根据《论语》,笔者总结出了贵族精神的十八条标准,将会一一讲解,并且会以子贡、子路等人作为具体的人物例子单独讲解。

贵族精神之一:不抱怨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真的贵族不抱怨。

为什么不抱怨?

因为喜欢抱怨的人总是把眼光盯在别人的身上,而不会去反思自己。一个不懂得反思的人就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也就无法改变自己,那么也就无法进步。

因为抱怨有害无益,你的抱怨会让你的身上充满怨气,直接影响到你的言语行

遇上不如意的事,首先应当反思,是自己的问题还是环境的问题,为什么别人比自己做得好?如果是自己的问题,那就改变自己。如果是环境的问题,就去改变环境。问题是,一个人改变自己是主动的,改变环境是很困难的。如果不能改变环境,那就只能改变自己。

有的时候,由于价值观或者其他的因素,让你宁可遭受挫折也不愿意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让你宁愿失败也要坚持自己的价值底线。那么,你就要明白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你就应该心甘情愿去承受结果,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抱怨的人,要改变你的人生,就从不抱怨开始吧!

那么,《论语》中那些篇章是在讲“不抱怨”的呢?

 

1.1 (1.1——在原文中的排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抱怨、恼怒,不是一个君子吗?

解析这是《论语》中的第一段,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读。遗憾的是,历史上所有关于这一段的解读,都言不及义,苍白无力。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既不了解这段话的背景,也忽略了一个简单的语法常识。

首先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段话是《论语》的第一段?

正确的答案是:这段话是孔子一生的写照,也是他人生态度的体现。

同时,也是孔子对一种贵族精神的诠释。哪一种?

不抱怨。

 

关于“不亦”,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不也”;另一种是把“亦”当作表示强调的语气助词,“不亦”译为“不正是,不就是”。两种解释都是正确,都是表示强调。

这段话中的三句话其实互不搭界,但是都用了“不亦”这样的转折词,这难道不是典型的反问句吗?那么,使用反问句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孔子这三句话的前面,一定都还各有一句话。

所以,这段话实际上就是在辩解什么或者驳斥什么。否则,孔子应该说“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自远方来,乐;人不知而不愠,君子。”

那么,孔子在辩解什么驳斥什么呢?前面的三句问话又是什么是谁在问这三句话呢

上面的逻辑推演很复杂吗?其实很简单,只是大师们对经典的解读历来不讲逻辑,不仅《论语》,对所有经典都是如此。由此也可见,大师们的智商真的令人捉鸡啊。

 

接下来,我们尝试来还原对话现场。

孔子周游列国,从卫国回到鲁国之后,叔孙武叔前来看望他。叔孙武叔是谁?这个我们在后面慢慢介绍。

总之,叔孙武叔来看望孔子,并且他对孔子一向就瞧不起,他是来寻衅滋事的

叔孙武叔对孔子说:“孔老师,你看你学了这么多知识,到头来还是个教书匠,你是不是很郁闷?周游列国这么多年,像个丧家犬一样,最后灰溜溜地回来,在鲁国也没有几个朋友,你是不是很失败?你的学说没人赏识,你的主张没有人认同,是不是说明你这个人人品很差?”

基本上,这就是前面的那三句话。

这话当然要反驳,于是孔子面带着笑容说:“我的学问虽然没什么使用的地方,可是我经常拿出来温习,不是也很快乐?虽然在鲁国没几个朋友,可是常有国际友人看望我,不是也很快乐?虽然没什么人了解我认同我,可是我不生气不恼火不抱怨难道不个君子的态度吗?

从某个角度来看,孔子的反驳是苍白的,首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在《论语》中就有,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子夏说了:学而优则仕。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出仕,就是为了发挥自己的才华,而不是拿来温习的。孔子满腹经纶而没有平台去发挥,只能不断地温习,不是很失败的事情吗?同样,身边没有朋友,只有国际友人看望,不是也很孤独吗?没有人认同你赏识你,不说明你做人成功吗?

所以,这段话就是孔子一生的写照;学而时习之(学问没有发挥的地方,只能自我欣赏);有朋自远方来(国内没什么朋友)人不知(不受赏识和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一生真是足够失败。

 

可是,事情如果反过来看,就完全不同了。

学而时习之”,可是依然很快乐;“有朋自远方来”,可是依然很快乐。

前两句的意思是孔子即便不如意,也能自得其乐,这并不容易。

但是,最重要的是最后那一句。

“人不知”,可是,不愠。

不管生活怎样对待我,我不生气,不沮丧,不抱怨,不骂娘,我心甘情愿,情绪稳定,落子无悔。

不错,我的一生很失败,可是我知道自己是对的,我为自己的信念自己的理想努力过,就算失败,我坦然接受,我相信历史总有一天会证明我的正确。

要做到这一点,更不容易。

能做到这一点的,一定是个君子。什么是君子?就是具有贵族精神的人。

不抱怨,这就是孔子身上贵族精神的体现。

前面说过,不抱怨的人首先是懂得反思。孔子的一生一直在反思,他也有困惑也有烦恼,不断反思的结果是他发现自己的主张与环境并不相容,可是他无法改变环境。那么,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并忍受挫败?孔子选择了后者。

一生奋斗,归于失败,可是孔子不抱怨。

下一篇,将继续讲解《论语》中关于“不抱怨”的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