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而时习之”为什么是《论语》的第一句

(2012-12-20 10:36:07)
标签:

让人

让我

无奈

子贡

苹果

杂谈

分类: 说论语

 为了能够更准确地理解《论语》这部微博集,我把《论语》进行了重新的分类排序。按照时间、人物和概念的顺序重新排序,之后就能很清晰地看到孔子的思想演进的过程,孔子和他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孔子和学生们之间的关系、学生们之间的关系等等就一目了然了。

在这个编排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原版《论语》的第一章该放到哪里。

原版的第一章是什么?很多人都知道。第一章是这样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按照时间来看,这第一章应该放在后面,因为这是孔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老家之后说的话。

但是,我始终相信,这一章当初之所以被放在最前面,一定有它的道理。后来我终于发现,这一章确实应该放在最前面,这个发现让我非常兴奋。所以,在新的排序中,我依然把这一章放在了最前面。为什么这一章应该放在最前面呢?我们先来讲解这一章,之后大家就清楚了。

 

1.1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段话的翻译是这样的:【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我不是(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我不是(也)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关于“不亦”,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不也”;另一种是把“亦”当作强调的语气助词,“不亦”译为“不正是,不就是”。两种解释的意思相近,都是正确的,都是表示强调。

“不亦”译为“不正是,不就是”,在《论语》20篇第2章中有同样的用法,大家可以去验证。

这段话有些奇怪,怪就怪在“不亦”这两个字上。这段话中的三句话其实互不搭界,但是都用了“不亦”这样的词,于是都构成了反问句。

那么,使用反问句意味着什么?

举个例子,如果有人说“桃子不是(也)很好吃吗?”那么前面一定有一句“苹果固然很好吃”之类的话。所以,在孔子这三句话的前面,一定都还各有一句话。

所以,这段话实际上是在对话,而且,是孔子在辩解什么,或者反驳什么,语气中带还有一些无奈。否则,孔子应该说“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自远方来,乐;人不知而不愠,君子。”

那么,孔子在辩解什么或者反驳什么呢?也就是说,别人说了什么呢?而这个别人,是什么人?

 

我们尝试来还原现场。

孔子从卫国回到鲁国之后,叔孙武叔前来为难他。为什么是叔孙武叔?因为叔孙武叔对孔子一向就瞧不起。其实,我们在《论语》中也看到,对孔子不认同不满意的人是比较多的,而叔孙武叔是比较典型的一个。

现在,我们回到现场,来看看叔孙武叔怎样来讽刺孔子。

叔孙武叔对孔子说:“孔老师,你看你学了这么多知识,还是没能弄个一官半职,还是个教书匠,你是不是很郁闷?周游列国这么多年,像个丧家犬一样,最后灰溜溜地回来,在鲁国也没有几个朋友,你是不是很失败?你的学说没人赏识,你的主张没有人认同,是不是说明你这个人人品很差?”

基本上,这就是漏掉的那三那句话。毫无疑问,叔孙武叔是来羞辱孔子的。

孔子是很爱面子的人,这话当然要反驳,于是面带着笑容说:“没有啊,我没问题啊。你看,我的学问虽然没什么使用的地方,可是我经常拿出来温习,不是也很快乐?虽然在鲁国没几个朋友,可是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虽然没什么人了解我认同我,可是我不生气不恼火,我难道不是个君子吗?”

孔子的反驳是苍白的,首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在《论语》中就有,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子夏说了:学而优则仕。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出仕,就是为了当官当公务员,而不是拿来温习的。就像你买了电冰箱,却因为总是停电而不能用,只好用来当书柜,这不是很悲剧吗?孔子满腹经纶当不上公务员,只能不断地温习,不是很悲惨的事情吗?同样,身边没有朋友,只有远方的朋友偶尔顺道来看看,不是也很孤独吗?没有人认同你赏识你,你还怡然自得,只能说明你涵养好或者心理素质不错,不能说明你做人成功。

所以,对于孔子来说,真正的快乐应该是当上高级公务员,把知识转化为权力;真正的快乐是周围有很多朋友,经常能够在一起喝酒聊天;真正的快乐是得到大家的认同和领导的赏识,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至于“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都只是无奈之下的自得其乐,都只是给自己一个台阶。

所以,孔子的这段话充满了自慰、无奈和自嘲,他所说的快乐都是无可奈何的快乐,都是次一级的快乐,都不是他理想中的快乐。

孔子的弟子中,真正得到第一等快乐的人是子贡和冉有,尤其是子贡。《论语》中叔孙武叔崇拜子贡而贬低孔子,就是因为他认为子贡是成功者,而孔子是失败者。

 

现在我们知道,以这段话作为整个《论语》的第一段,其实是饱含深意的,因为这段话就是孔子一生的写照——人不知,而不愠(不受赏识);学,而时习之(学问没有用处,只能自我陶醉);有朋,自远方来(国内没什么朋友)。

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一生其实很失败。

 

从前,我们总是用第一句话来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孩子啊,好好学习阿。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其实,这是不对的。

有个美国段子是这样的:盖茨的同学在酒吧遇上了乔布斯的同学,喝了不少酒,然后两人开始发牢骚,盖茨同学说了:“我班没毕业的家伙成了世界首富,为什么?”乔布斯同学接着说了:“我班退学的家伙改变了世界,为什么?”酒吧老板在一边回答:“人家是学而用之,你们是学而时习之。”

由此可见,学而用之,比学而时习之要正确得多。当然,我们这样说不是鼓励大家辍学,而是鼓励大家把学到的知识拿去应用。

中国的教育大家都知道有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不能致用的问题。譬如说我,我就不是学历史的,结果我来研究国学了,而学国学可能去炒股了。大家不信看一看,毕业后还能够从事自己专业工作的有多大比例,这个比例恐怕低得惊人。

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状况?就因为我们对“学而时习之”的理解错了。

从汉朝独尊儒术以来,我们就把“时习之”当成了学习的目标。所以,我们的学习不是为了应用,而是为了考试,习得越多,考得越好。我们过去的八股制度就是极致的学而时习之,四书五经翻来覆去地读,翻来覆去地背,背到滚瓜烂熟,其他的什么也不学。所以从四书五经之后,中国真是没有什么进步。看看中国的文明,到现在还是捧着两千多年前的东西无法超越,真是一种悲哀。

中国的教育要改革,首先就是要纠正“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观念,把“学而用之”放到首要的位置。只有把学而用之放在首要位置,才能在专业设置上、在动手能力上得到加强。

同样,有朋自远方来也不是追求的方向。地球上都是敌人,有几个火星上来的朋友,有什么用?对于人也好,对于国家也好,街坊四邻的关系最重要,周边都是不友好的,只有远道有几个八杆子打不到的朋友,那真是混得不好。

人不知而不愠,这当然不错,说明心理素质好。但是,人不知而不愠不能是目标,目标应该是让人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