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手机流量“偷跑”不能一赔了之

(2015-11-09 08:21:58)
标签:

it

手机流量“偷跑”不能一赔了之

 

家住重庆渝北区的马先生上个月就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天内,他的手机流量被偷跑了近1GB。投诉后,他获赔80元话费。(《重庆晨报》2015118

    马先生发现自己的手机流量怪异,凭的是经验和感觉。因为他平时也就是上上网刷刷微信微博,每天使用的流量在200M左右,当天他也没有别的用处,但上网流量竟然达到了1G,这个创新高的流量是平时的5倍,于是他选择了投诉。出乎他意料的是,没费多少周折他就获得了赔偿。

    按照现行的价格,向运营商购买1G流量约为60元,马先生获赔80元,基本上弥补了损失。作为个案,这次投诉获得了较为满意的解决。但显然,从中暴露出来的流量“偷跑”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运营商没有对流量异常作出合理的解释,更没有提出改进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和稀泥”的方式一赔了之,把问题继续捂了起来。

    运营商之所以采取“捂”的方式,是不想把事情“闹大”,引起更多用户的警觉。对他们来说,保持现状是最好的方式,至少不至于吃亏,至于是否真的难以找到原因,实在是天知道。

    据笔者的经验,手机流理异常,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用户操作不当,比如长时间打开了视频网站,使得流量飞涨;二是部分手机软件暗中消耗流量,即使未在使用状态,流量照跑,这些软件常被称为“流氓软件”;三是运营商的计量出了问题,记了一笔糊涂账。因此,当用户反映手机流量异常时,鉴于运营商处于技术上的强势地位,应当提供用户上网的记录,查明原因,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否则,就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现实中,通信运营商并不向用户公开流量使用的详细账目,虽然用户可以自行安装流量监控软件,但当出入并不过大时少有计较和投诉的,这就为可能存在的暗箱操作留下了空间。事实上,手机流量异常的情况时有发生,只是少有真正较真的用户。特别是当月底流量不清零的政策出台后,不少用户感觉流量跑得快了,让人怀疑被人动了手脚。

    用户用水有水表,用电有电表,这些计量器具都有生产厂家的合格证,且定期接受技监部门检查。惟有手机等上网流量的计量,几乎不受监控,处于运营商的“保密”状态,计量的公正和有效性得不到可靠的监督。一旦发生纠纷,用户又难以自证清白,只能自认倒霉。为此,建议建立流量监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接受必要的监督,包括技术和运营管理上的监督。对于用户流量异常的投诉,运营商须自证清白,否则就要承担侵权之责。惟此,才能防止通信运营商“乱计量”、“滥收费”。也正因此,对于运营商一赔了之的处理方式,应有足够的警惕,千万不能助长其利用“跑冒滴漏”赚取不义之财的歪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