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应是官员的基本功
2月11日下午,四川省德阳市人大常委会举行的第二十四次会议上,该市经信委、环保局、发改委等8位市政府组成部门的“一把手”依次登台述职,讲了一场10分钟的“脱口秀”。(《华西都市报》2015年2月16日)
政府部门负责人向人大常委会述职,是人大常委会履行监督职能的重要举措。此次述职的最大亮点,是述职人不再拿着稿子照本宣科,而是要求脱稿报告。每人10分钟的“脱口秀”,是这次述职的硬性要求。
按理来说,这些政府组成部门的“一把手”都是身经百战的“老江湖”,无论是从政的经历,还是为官的技能,都是非常丰富的,在台上脱口说上10分钟,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但在现实中这样的“脱口秀”却是难得一见的,绝大部分的官员早已习惯了“念稿子”,就是连简单的主持词也是需要秘书们提前准备好的,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如要让其脱口讲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且不说讲得是否达意,是否精彩,就是能否顺顺利利完成,也是让组织者和旁听者事先要捏一把汗的。
为什么脱稿竟然成了难事?有些官员的心思没有用在工作上,平时情况不熟,思考不多,关键时刻就讲不出来。有些官员只知道生搬硬套上级的思路,没有自己的想法和举措,更不会有效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要汇报工作也就只能把秘书当“拐杖”。有些官员是典型的“实干派”,工作做了不少,却不会归纳,不会总结,更不会提高,缺少表达的经验和交流的技巧。还有些官员有怕的心理,怕脱稿讲不稳重,怕出错出丑。长此以往,就习惯了照本宣科念稿子,丧失了从政最应当具备的基本功。
会说,应当是为官从政的一项基本功,我们不期望每一位官员都成为演讲能手,都能够出口成章,但希望每一名官员都能讲、会讲,能把自己的工作讲清楚,能把自己的思路说明白,讲出让群众理解、百姓认可的“好声音”,而不是官话不断、套话连篇的“通稿”,更不是脱离实际、大而无当的“废稿”。德阳市人大常委会把10分钟“脱口秀”作为官员述职的硬要求,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看似简单的“脱口秀”,实际上是在倒逼官员把心思用在工作上,吃透上级精神,熟悉本职工作,掌握全面情况,明确工作思路,有针对性地制订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和举措,让工作更加“接地气”。“脱口秀”也不是“满嘴跑火车”,同样是在逼迫官员开动脑子,创新思维,改进作风,探索表达的方法,完善交流的技巧,更好地赢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更好地用好手中的权力。由此可见,官员练好了“脱口秀”这一基本功,对人对己都是件好事,理当提倡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