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层首诊”还需配套制度跟进

(2014-10-24 17:10:33)

“基层首诊”还需配套制度跟进

 

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人满为患,此种尴尬现象今后在浙江或将有所改变。记者获悉,从10月底前开始,浙江将分批启动全省分级诊疗试点。按照要求,淳安县、宁波市北仑区、宁海县等8个纳入试点的县(市、区)居民在看病就诊时,须首先到当地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到明年3月,将会有24个县(市、区)参与试点。(《中国青年报》2014年10月23日)

浙江省政府出台的这份试点意见,剑指医疗领域的冷热不均等问题,值得点赞。试点意见中提出的一些思路和措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但据此能否有效扭转现存的尴尬现象,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和观察。

    这是因为,要解决问题,首要的是要弄清造成问题的原因。老百姓在就医时为什么那么不“理性”,一窝蜂地往大医院钻,这是值得研究的。是大医院的服务好吗?答案是未必。大医院设施先进、管理规范,但小医院同样有灵活方便、相对熟悉等优势。我曾经陪同亲戚到上海的一家知名医院就诊,路途劳累不说,医院里是人挤人,连站的地方也没有,挂个普通门诊号要排一个小时队。门诊医生连轴转,也谈不上服务态度有多好。是大医院的技术好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问题是有些小毛小病小医院的医生是完全能够诊治的,技术好也无法完全解释小医院不受待见的真正原因。

依我的理解,小医院不受待见,关键的原因在于信任的缺失。人们看病,最主要的是求个放心,有病的,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病不重的,或者没病的,也能够得到权威的确认。同样是看病,到了大医院,也算是尽了心,即使看不好,也只能认命。不像在小医院,对医生的诊治总是将信将疑。

要化解患者的不信任,首要的是要转变观念,引导患者理性就诊。而要引导好患者,就需要一些配套制度的跟进。在浙江省的这份意见中,已经有了相关的规定,但还需进一步细化,让规定更具可操作性。

首要的,是医疗资源的均等化。大医院集中了一批专家,设施又先进,这是小医院根本无法比拟的,也无法改变的。但可以考虑上下流动的方式,使优质资源尽可能地流动到每个角落。比如让专家下基层,通过巡回医疗、多点执业等方式,让普通百姓在家门口的医院里也能享受得到高端的医疗服务。同时,还可以采取基层医生到大医院进修等方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其次,可采取经济杠杆,差别化设置医保报销比例等方式,引导患者分流。但必须看到经济杠杆的作用是非常微弱的,还需慎用。一方面,大医院不一定意味着高收费,还以笔者的亲历为例,亲戚的一个小手术,在上海的知名医院预交费用不超过一千元,而在本地的小医院做,必须预交三千元,对比一下,原来小医院入院检查的项目多而杂,一些看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即使是同样的检查项目,大医院的定价也不比小医院高,其中的缘由还真是令人寻味。另一方面,费用的差别化设置还应当考虑医保不足或无医保群体的利益,防止给弱势群体带来更重的负担。

再次,必须加强监管,规范流程,提高诊疗过程的透明度。还以收费为例,有的小医院“以药养医”的现象仍然存在,过度医疗难以避免。有些小医院为了留住病人,给应当转诊的病人设置障碍,甚至将转诊作为寻租的工具,这些也不得不防。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要改进公共福利,有政府托底,老百姓就能放心看病,不必担心在小医院浪费钱财和时间,能够真正理性地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就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