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着没事打人玩”是如何炼成的
(2014-07-10 17:24:40)“闲着没事打人玩”是如何炼成的
6月28日下午,河北一8岁男童晓辉遭11名同学围殴致死,涉事同学均不满14周岁。警方披露称,打人的几名同学当日因闲来无事在村内找人打着玩儿,恰好碰到晓辉便将其强行叫走并殴打。据了解,晓辉6岁即遭母亲遗弃,父亲在外打工,平时在校内常遭高年级同学欺负。(《新京报》2014年7月9日)
据警方的说法,行凶者是因为“闲着没事打人玩”,但统观新闻,会发现这样的说法过于轻浮。数十名少年两次围殴一名幼童致死,手段十分凶残,情节令人发指,而这些行为发生在不满十四周岁的少年身上,更是令人震惊。但他们的行为绝不是偶发的,而是存在着必然性。他们集体施暴的目的十分明确,一是打人者特别是带头者是想通过施暴建立权威,而跟随者只是投其所好,成了盲从的帮凶。二是为了敲诈勒索,从他人手中获取钱财。这可以从他们平时的表现和所作所为上得以验证。
对于这样一起恶性事件,虽然按照现行的法律无法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只能要求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绝不能漠视了对该事件的反思。比如说随着形势的变化,是否需要适当地提高刑事责任年龄?对于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低龄行凶者,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束?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亟待从立法、司法等层面予以完善。首当其冲的,是要反思“闲着没事打人玩”是如何炼成的?
首先要反思的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我们的家长,对自己的未成年子女虽然负有监护的义务和责任,但部分家长对子女的状况并不太了解,对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知之甚少,更缺少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要么过于严厉,一味关注学习成绩,却从不关心其他方面,要么过于宠爱,对孩子的需求从不拒绝,养成了孩子任性、孤僻、暴戾等不良心理和行为。这在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父母不能直接教育、引导、关心孩子,隔代教育使得上述问题表现得更为明显,像上述被害者晓辉就是一名跟随姥爷生活的留守儿童,老人除了能够给予孩子温饱外,其他的根本难以提供。
悲剧的发生,学校同样难辞其咎。受害学生晓辉事发前一周未到学校上课,这早就应当引起学校的重视。但学校在发现学生未到校时,只是让其他学生去找或者带话,并没有采取其他实质性的措施,更没有及时关注事态的进展和结果。其实,学校离学生家并不远,如果无法直接与家长取得电话联系,那么就有必要直接家访,了解学生未到校的原因,这或许能及早发现问题,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同时,对于像东东这样的“问题”学生,早就被其他学生称为“大哥”,身边有着一批“小混混”,吃拿卡要的事情做了不少,学校怎会无知无觉?该校的管理之松懈由此可见,老师责任心的缺失更是令人心惊。
社会在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上同样存在不少缺失,如长期以来对于像“抄霸”这样的行为一直未有有效的解决方式,对一些“问题学生”更是缺少有效的管束措施。再比如,影视分级制度一直未能出台,让所幼的孩子从小就能接触到一些超出他们理解能力的内容,而这些不适当的内容最容易被不良少年所仿效。
“问题学生”每个社会都有,并不奇怪。但如果对其存在漠不关心,或者放任自流,使其形成了不良风气,甚至结成团伙,那将引发灾难性的恶果,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