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字都戳到心里
尽管大部分篇章已经在《读库》上读过,但当《乱时候,穷时候》一书出版时,我还是毫不犹豫买了一本,再读为快。
在阅读的时候,像历史、人生、岁月、传奇等等词汇不时地跳出来。不错,这是一部追忆历史、勾勒人生、记述岁月、充满传奇的书籍,是一部纯正的“听老人讲故事”的书。
书的作者姜淑梅,是位已经年高76岁的老人,她1937年出生于山东省巨野县,1960年跑“盲流”落脚黑龙江省安达市,做了二十多年家属工。尽管早年读过几天书,却是一个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的正宗文盲。但传奇的是,60岁的时候,失去丈夫的她为了转移注意力开始识字,75岁开始写作,当年即有十余万字的作品面世,并在多家刊物发表,广受好评,并引起了出版公司的注意。《乱时候,穷时候》就是她的首部作品集。十五年时间,从一名文盲成长为一名作家,而且又是发生在一名老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堪称传奇。
姜淑梅老人的成就,来自于她对文字的热爱,断文识字是她从小的梦想,但因为乱、因为穷,战乱天灾,家国难保,人祸不断,性命堪忧,生存压倒了一切。但只要梦想在,种子就会发芽,哪怕时间久了一点。她的成就,来自于她的天性秉赋,她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更是一个会讲故事的高手,她善于运用民间的语言,简洁、朴实、生动、有趣,平淡的经历在她的嘴里会变得精彩纷呈,更不要说岁月带给她的丰富阅历和传奇经历。她的成就,还来自于她有一位好老师,她的女儿是一位作家,一直在鼓励她、支持她、帮助她,甚至是在严格要求她,一步步引导她拿起手中的笔,写下种种苦难和不幸。
确实,在姜淑梅的笔下,都是苦难和不幸,这就很容易理解她为什么把书名定为《乱时候,穷时候》。整部书稿,除了末尾的“家里人”外,就分成了“乱时候”和“穷时候”两个大部分。即使是写家里人,写那些朝夕相处的亲人,也是放在穷乱的背景下来叙述的。从民国到抗战,直到解放初期,战乱不断,饥荒频仍,一个乱字,以及由乱而带来的穷字,生动形象地总结了这一段独特的历史。逃难、挨饿、缺衣少食、生离死别,是这部作品的基调,正是这些细节,让人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记忆。
其实,每一个中国人,对这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并不陌生。但在通常的宏大叙事中,只有骨感的历史脉络,少见生动的血肉细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亲历者越来越少,那些直击人心的细节有可能会永远消失在时光里,湮没在岁月中,这无疑是非常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