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该怎样培养“男子汉”
http://182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2/4/10/8/22/u49189588_1375aa6448cg214.jpg
男生缺乏“阳刚之气”的“男生危机”、“伪娘现象”正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这是不争的事实。近日,上海有关方面正在酝酿打造第一所“男子中学”。此事引发争议,有声音对“用性别隔离的方式圈养弱势群体”的做法表示质疑,但也有人对改革的尝试给予肯定。(《新京报》2012年4月4日)
确实,作为一种改革的尝试,上海有关方面拟建“男子中学”的做法有其积极的价值,不宜“一棍子打死”。既然是尝试,就应当支持他们大胆去做,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或许可以闯出一条新路来。
但同样要说的是,这并不表明,设立“男子中学”就必定能够培养出一批男子汉来。从新闻报道看,所谓的“男子中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教学氛围更有利于人格养成。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否非得要设立“男子中学”这一载体或平台才能实现,这本身就是值得探讨的。更何况,仅此而言,“男子中学”与男子汉之间并不存在因果上的联系,逻辑上并不成立。
因为,如果说提高课程的针对性,那么在混班的学校中同样是能够实现的。我们承认,男生与女生,因为性别角色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因材施教是最为合适的,也是必需的。要实现因材施教,没有必要非把男生女生分开,而只需要老师在设计教育方案时有所侧重即可。比如,同样上体育课,女生柔美,有条件的不妨学点艺术体操,而男生刚强,则可以安排一些对抗性较强的球类活动。
除此之外,“男子中学”的缺陷,还在于故意把男生圈养,这实质上是在示弱,可能会给男生带来心理上的阴影。青春期的男生,本身带有一种争强好胜的性格,这种性格在异性面前更容易爆发,圈养式的教育,可以说是把本能给屏蔽掉了,这恰恰是最为得不偿失的。
然而,“男子中学”的最大缺陷,在于人为地把男生与社会割裂开来。因为,除了学校教育之外,社会教育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导致如今不少男孩缺少阳刚之气的最主要原因,主要在于他们缺少磨砺,而社会正是这样的大舞台。
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要敢于让孩子去接触社会,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增长智慧、培养品性,充分地把他们人性中最自然的部分激发出来。在具体的教育方式上,不要过分溺爱孩子,家长、老师要学会放手,让他们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他们。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就不可能有自信,更不可能珍惜,也培养不起责任感,更不要说更高层次的家国情怀之类。在笔者看来,精神的独立是最为重要的,而精神的独立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强制,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包办,这正是勇敢、坚强、乐观、豁达等一切优良品质的起点。
总之一句话,今天我们如何培养男子汉,还是让他们到社会中去摔打吧。我们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但我们不能总是伸出自己的手去搀扶他们,我们要做的是用最专注的目光鼓励他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