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教材中的过难内容不是真正的减负
http://181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2/2/13/11/3/u49189588_13634b2b057g213.jpg
2月7日,教育部对于新课标的修订背景和新变化介绍称,本次修订课程内容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而针对媒体报道的小学中低年级减少识字量,教育部相关官员回应,其实整个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京华时报》2012年2月8日)
如今中小学教材中一些过难的内容,确实应当删减。因为这些过难的内容超出了普通学生正常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放在教材里没有多大的价值,既达不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反而会给学生增添额外的负担。从这个角度看,把这些内容删除,可以看作是减轻学生负担的一个部分。
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教材的内容被实践证明过难,说明教育部门在制订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时情况掌握得不够全面,与实际需求脱了节,这样的教材确实有调整、删减的必要。编写一套适合学生、适合教学的好教材,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大智慧、大手笔,不是靠修修改改能够彻底解决的。如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如何让学生学会做人,恐怕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在如今的中小学教材中,这类内容实在太少、太空,需要根本性的改观。
其实,中小学生负担重,重点并不在教材内容的难度上,而是作业多、考试多、时间紧、升学压力大。而造成负担过重的原因,也并非教材的不合适。十多年前,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就有过精辟的分析:“造成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讲,是我国教育总体水平偏低,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结构、教育规模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劳动人事制度和招生考试制度存在着缺陷,就业竞争引发了升学竞争等”。具体来讲,除了教育基础落后、教育投入偏少外,沉重的就业压力而导致的升学竞争最为明显,如今的教育更多程度上是升学教育、应试教育,一切都围着升学这个指挥棒在转,分数成了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教育产业化又是另一个最大的失误,受利益牵制,学校、老师以及社会上的一些机构偏离了教育的方向,“一切向钱看”起了极大的主导作用,为学生负担的加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把立足点停留在对教材的增补上,恐怕达不到真正的减负作用。在笔者看来,增补教材只不过是一些技术性的手段,真正的减负需要的是机制和观念的变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