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国慈善账本”是面镜子

(2011-10-25 09:14:59)
标签:

杂谈

“民国慈善账本”是面镜子

    http://188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1/10/25/9/14/u49189588_133f646f819g214.jpg

    近日,北京杂项收藏家孙文雄在整理文献资料时,发现3本民国时期不同慈善组织赈灾的财务账本,记录了每笔捐款的捐入和使用详情。记者看到其中一本中的杂费支出写有“扁担13块9毛5分,笊篱2毛,洋锁3毛”等款项,细枝末节的东西都一一记录。 (《新京报》2011年10月23日)

    细枝末节的东西都一一记录在册,这是民国慈善账本的最大亮点,也是让人感慨良多的所在,与当今的慈善事业相比,让人感受到了巨大的差距。这些差距,并不涉及制度、技术等宏大叙事,只与操作者的良知有关。

    说实在的,这三本民国慈善账本只是个案,并不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全貌,存在于当今社会的贪贿腐败现象,在那时同样存在。而那些把细节一一记录在册的账本,当今也不是没有。在如今的农村,村民办红白事宜,记账先生把收支情况是记得清清楚楚的。笔者参与的一起募捐活动,组织者也是将收支情况毫无保留地告知每一位参与者。从制度层面,如今的条条杠杠也不会少于当年,从理论上讲监督的渠道更加全面广泛。而从技术来上讲,如今电脑普及,建个账本要比当年一笔一画地抄写方便得多。

    但我还是觉得,“民国慈善账本”是面镜子,它照出了如今慈善事业的不足和差距。最大的不足,就是慈善事业的组织者、管理者对所从事的事业缺少了敬畏之心。

    因为,事业不论大小,一旦让你负责,就说明其他的民众是把手中的权力授予了你,你执掌了这份权力,就应当对这份权力保持敬畏之心,坚持对权力的主人负责,保证自己的作为符合民众的需求和目标。这样的敬畏,就需要严格依章办事,就需要自觉接受监督,就需要勇于承担责任。

    但遗憾的是,某些慈善事业的管理者缺少的正是这份“敬畏”,这固然有机制的不足,比如原本民间性质的慈善组织早已蜕变成“官场”,但更关键的是,是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慈善组织官场化也正是意识作用的结果。

    人们常说“人在做,天在看”,这告诫人们头顶三尺有神明,做任何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一旦失去了“敬畏”,把良心弃如敝屣,那么还有什么事不敢去做?原本需要依法依章办事的,偏偏要绕道而行,只是为了钻法律和制度的孔子。原本应当公开透明的,偏偏要遮遮掩掩,只是为了混水摸鱼。原本应当勇于担责的,偏偏要推三托四,只是为了推卸责任。更有个别人员,把手中的管理权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把自己养得“体壮膘肥”。轰动一时的“郭美美事件”,可谓典型。

    让人痛心的事,给我国慈善事业致命一击的丑事虽然已经曝光良久,但真相还遥不可及。阳光照不进慈善的深宅大院,可能已经不仅仅是缺少敬畏。当年的慈善账本未必是准备让他人来查阅的,但它肯定不惧怕任何形式的检查和质疑。那么,我们现在的慈善账本呢?“民国慈善账本”这面镜子能让阳光照进这一角落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