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交响曲》剪辑艺术
(2019-07-22 19:12:59)
标签:
娱乐 |
分类: 微电影 |
整部影片听起来像旋律优美的交响曲,看起来像是装帧精美的风情画。在长达18
分钟的影片中,没有解说词、没有同期声采访,只有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和逼真的旁白。影片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也没有火爆刺激的场面,全靠画面与画面的连接展现出一处处风景名胜、道出一种种人文风情、推出一个个享誉世界的精美产品,显示出种种传统的文化习俗。这点点滴滴编织成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这部影片最精彩的莫过于画面的组接。它的整体构成不是按照时间排序,也不是简单地按照原因和结果罗列,而是充分运用各种视听元素的内在联系构筑全片,在决定各部分内容如何排列以及段落之间如何衔接时,更多的是考虑视觉的连贯性、声音的相似性、意义的承接关系以及感觉的相同性等等。写文章不可能用这样的结构方式去排列和连接各部分内容,只有面对电视画面、面对自然音响和音乐时,才有可能这样谋篇布局,从而形成一系列巧妙而别具一格的画面组接效果。让我们解读一些具体实例。
一、声音的相似性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段落:
(画面)一条静谧的小河,小船在河中划动着,两岸植被繁茂;(声音)船桨拍水的声响;(画面)岸边的树木掩映着河面,有一枝树杈横在前方,小船继续向前划动。从船上拍摄的主观镜头显示出与前方的树杈碰上了。(声音)树杈被撞击的断裂声。
(画面)河边有一片茂密的森林,一棵粗壮的大树被砍伐倒下。
(声音)树干的断裂声。
这段影片的组接利用了两种声音的相似性,自然和谐地从一个镜头转接到另一个镜头,从游客们乘坐游船游览两岸风光的段落过渡到砍伐树木、生产木材的段落。而最妙之处在于树杈被撞断并不是从画面上看到的,而是观众听到树杈断裂声后借助于联想完成的。画面显现的是从小船上拍摄的主观镜头,小船以一定的速度前进,从岸边伸展到河面的树杈横在前方,而且越来越近,从镜头前我们预感到,就要撞上树杈了,接着听到了树杈的断裂声。
影片中还有一处用视觉和听觉的相似性组接的画面:
(画面)晶莹剔透的冰凌柱,缓缓地融化汇聚成水滴,有节奏地滴下;(声音)清脆的滴水声;(画面)流水线上正在灌装的酒瓶在运动过程中相互碰撞;(声音)瓶子轻轻碰撞发出不规则的清脆声响。
当我们在屏幕上看到晶莹剔透的冰凌,看到融化的水一滴滴下落,感受到的是一种清澈、透明和纯净,仿佛置身于净化了的世界。这种感觉刚刚开始在全身蔓延,就听到瓶子轻轻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视觉是透明的,听觉是清脆的,视听感觉融合成一种清澈和纯净。虽然冰凌和啤酒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冰凌的画面强化了啤酒的清爽甘冽。这种视听感觉的有机联系真可谓珠联璧合。
二、状态的相同性
《丹麦交响曲》中有这样一个段落:运动员在绿茵场上激烈地拼抢,草地上一只足球的大特写,一只脚飞入画面,将足球一脚踢出画面。看到这一脚击球的力度人们会联想到足球在空中飞向远方的情形,甚至会产生一种乘着足球在空中飞翔的感觉。影片紧接着组接了一个俯瞰大地、山川的航拍镜头,而且镜头移动的方向与人们想象中的足球飞行的方向一致。这两个镜头的组接一下子把观众调动起来,使观众随着足球飞起来,乘着足球在蓝天上遨游,饱览大地山川的壮美景色。虽然足球比赛与壮美的河山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足球比赛是激烈的,浏览河山是抒情的;足球比赛在地上,俯瞰大地在天上——但二者都在“飞”,这是相同的。
影片中还有一处类似的处理:画面首先是用一组镜头表现人们骑自行车,孩子们欢快地骑着幼儿车,大人们则把骑车作为一种健身方式,奋力地蹬着,有的人则像竞赛一样飞快地蹬着,镜头追随一个快速骑车人飞也似的骑出了画面,紧接着影片组接了一个俯瞰森林、河岸、古堡的航拍镜头。我们仿佛乘着自行车飞翔,飞翔在蓝天大海之间,飞翔在田野山川之上。在这里,自行车的飞翔与航拍都是在“飞”。这种相同状态的组接把天上地下融为一体,把客观印象与主观感觉巧妙结合,把旁观者变成了剧中人。本来,观众只是从旁边静静地观看,看着骑车人各式各样的姿势和状态,一旦接出航拍镜头,观众就被带入片中来了,置身于骑车人的位置,仿佛骑着自行车腾飞,在蓝天白云之间穿行。一部电视片要想引人入胜,先要设法引人入境,也就是要设法把观众带入到戏中来,带入特定的情境,让观众置身于影片中的环境去感受、去思考,这段剪接成功地把观众从旁观者变成了剧中人。
三、形状的相似性
形状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是十分敏感的,它引发的思维活动是异常活跃的。影片中有几处依据物体形状的相似性剪辑的镜头。
(画面)一位骑自行车的人;一辆自行车的图案,线条简洁;赫然醒目的英文字“TAXI”(出租车);形状类似于TAXI
字样的曲奇饼干。这组画面中的内容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自行车的钢架结构、TAXI
字样、曲奇饼干的形状都是弯来弯去的,在视觉上就形成了相似的效果。
再比如,有一段影片连续组接了一连串竖线条的对象。画面上先是一些食物以竖线条的形式撒落下来,接着是一瓶酒、一听易拉罐、一位皇家卫兵笔直地站立着、一栋细长的尖顶房子等。
这些画面之间除了形状的相似,没有任何其他意义上的联系。这些形状相似的内容连续组接,使人感到贴切、自然、生动。这种思考不是单纯的线性思维,而是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选择大千世界中形状相似的物件积累叠加,共同强化一种形状,用形状来表意,用形状来抒情,用形状传达视觉的美感。
四、感觉的相同性
片中有这样一段:(画面)一位老人趴在沙滩上,一双手正为老人按摩背部,接着,这双手快速地、有节奏地拍打着老人的小腿部。(声音)拍打腿部的声音。(画面)在盛大的狂欢节的游行队伍中,脸部涂着油彩的姑娘们穿着三点式泳装,跳着一种全身抖动的舞蹈。(声音)姑娘们踏着欢快的音乐节拍发出笑声、叫声。在这里,上下段落的连接依据的是身体感觉的一致性。那位老人趴在沙滩上晒太阳,有人帮助他按摩、疏通经脉,最后用拍打的方式放松肌肉。这种放松肌肉的舒适感觉与后面舞蹈中抖动全身肌肉的感觉是十分相似的。在盛大的狂欢节的游行队伍中,戴着各种稀奇古怪的面具和头饰、脸上涂抹着不规则油彩和色块的女青年踏着音乐节拍、伴着阵阵喝彩声跳着一种全身肌肉都极度放松的舞蹈。
沙滩上的日光浴与狂欢节的舞蹈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的两件事,从气氛上讲,沙滩上的气氛是静谧的,狂欢节的气氛是热闹的;从情调上讲,沙滩上的人们是悠闲的、惬意的,狂欢节上的人们是歇斯底里和声嘶力竭的;从年龄上讲,沙滩上的人大多是老人,而狂欢节上的人大多是少男少女。正是这两段气氛、情调、人员构成完全不同的段落,借助于一种身体感觉的一致性而有机地联系起来了。
这部影片的镜头组接突破了许多常规的思考和做法,呈现在片中的是一种新观念、新思路、新手法、新效果,细读之后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
短片《丹麦交响曲》剪辑效果非常流畅,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采用相似性的直接切换技巧,比如:利用固定镜头中的玩具士兵与现实中皇家卫队仪式活动连接;森林中一棵大树正倒下,与顺势倒在切割机上的木桩相接,从森林伐木场转至木材加工点;从切割机将木头切割成块,再拼接成木地板,转换到排练厅内的木地板特写,木地板上有舞者的身影,自然接了一组芭蕾舞演员的镜头等等。通过相似关联,很紧凑地结合在一起,毫不牵强。
巧妙运用上下镜头的相似关联,减少视觉变动元素,符合人们逐步感知事物的规律,场面转换自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