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足北山石刻,又称北山摩岩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城北1公里的北山(又名龙岗山)上。它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规模宏大,艺术精湛,内容丰富,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中国四大石窟齐名。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神圣殿堂。
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阶教、净土宗等。这些造像题材都是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
北山石刻虽然在数量、规模上都无法与宝顶石刻相媲美,但北山石刻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页(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公元9世纪末的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及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第5号毗沙门天王龛、第9号千手观音龛、第10号释迦牟尼佛龛、第51号三世佛龛、第52号阿弥陀佛龛等都是其代表作品。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西方三圣”、“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观”及伎乐天人、楼台亭阁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公元10世纪中叶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这一时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题材有18种,出现了药师经变、陀罗尼经幢等新内容。其艺术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如第53号的佛、菩萨像,既有唐代雕刻的丰满古朴,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长身躯。第273号的千手观音及其侍者、第281号的东方药师净土变相等,薄衣贴体颇具唐风,仪容秀丽又似宋刻。
公元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题材广泛,多达21种,尤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1142~1146年间的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该窟造像以恬静的面部刻划反映其内心之宁静,以玲珑的衣冠显其身份的高贵。以线造型,线面并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璎珞蔽体,飘带满身,花簇珠串,玲珑剔透,装饰味浓;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其它如第125号数珠手观音、第113号和第133号水月观音、第155号孔雀明王窟、第177号泗洲大圣龛、第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窟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珍品。这些造像的形象、姿态、性格、神情以至衣褶、饰物等,皆耐人寻味;组合变化丰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观,出人意料的意境层出不穷。

01.杨尚昆的题词。北山,又称龙岗山。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水月观音窟
公元1131--1162年,南宋绍兴年间开掘。窟高390、宽272、深305厘米。正壁观音遍体的璎珞珠串繁简疏密有致。左右壁四大金刚粗犷豪放。

22.转轮经藏窟,又称日月观音、六臂观音
公元1142--1146年,南宋绍兴十二至十六年开掘。窟高405、宽496、深679厘米。全窟造像个性鲜明、神形兼备。雕刻技巧纯熟,线面并重,刀法洗练,装饰味浓,精工典雅,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23

24

25

26.孔雀明王窟
公元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开掘。窟高347、宽322、深607厘米。刻像950尊。窟中孔雀直立,明王趺坐于孔雀背负之莲台上。两壁遍刻千佛,与孔雀雄姿辉映成趣。

27.孔雀明王窟中的千佛墙

28.五百罗汉窟
公元1119--1125年,北宋宣和年间开掘。窟高330、宽314、深710厘米。窟正壁刻有一佛二菩萨。左右壁刻五百罗汉,形象洒脱,姿态各异。窟中心立明“西域禅师坐化裁判塔”。

29

30.弥勒下生经变相
公元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开掘。龛高272、宽195、深220厘米。刻像173尊。正壁刻弥勒坐像,左右壁刻经变中的菩萨、文臣武将、男女居士及各式人物等像。内容丰富,雕刻精美。

31

32

33

3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