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重庆最热的8月份,去了一趟哈尔滨,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也领略了哈尔滨之夏的美丽、凉爽与浪漫。
这是第二次去哈尔滨。第一次去是五年前,也是一个夏天,在哈尔滨呆了不到两个半天,只匆匆游览了太阳岛、中央大街和索菲亚教堂。曾将在中央大街和索菲亚教堂拍摄的部分图片发到博客上。这次时间较为充足,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转了好几条街,拍了几百张图片。整理后分几部分发来大家欣赏。
哈尔滨是一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城市,它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美称。
说到哈尔滨的建筑,大家都推荐中央大街,的确,中央大街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建筑流派,如起源于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式,十七世纪初的巴洛克式、折衷主义,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建筑。第一次去哈尔滨时,专门去拍了中央大街,可见我2008年8月30日的博文:《哈尔滨掠影--中央大街与索菲亚教堂》。
其实,在哈尔滨,处处都能见到欧式或仿欧式建筑风格,不管是历史的,还是后建的。这次去哈尔滨,没专门去中央大街拍建筑,而是穿行于哈尔滨的大街小巷,随拍了一些具有哈尔滨特色的图片,发来大家欣赏。
建筑:

这是清晨6点多钟在宾馆房间往外拍摄的。在哈尔滨,处处都能见到这种欧式风格建筑,看不出是历史建筑还是现在新建的。
黑龙江省博物馆,实在太小气了,里面也没有什么值得一看的东西。不过,建筑风格还是很古典和很有异国情调。

这种欧式建筑风格的小楼很多。我很喜欢。
巴洛克建筑风格
连公交车站都是仿欧式建筑风格
如不是看到汉字,还以为是欧洲某城呢。
这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大楼?
处处能见到这种圆拱型房顶。
历史:
苏军烈士纪念碑。1945年8月苏军指挥部为纪念对日法西斯作战中阵亡的苏军战士动工修建。
哈尔滨秋林公司是一个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老字号企业,创建于1900年,先后由沙俄资本家、英国汇丰银行、日本商人、和前苏联政府经营,1953年10月有偿移交我国。
老建筑上的雕塑
在哈尔滨,看到许多这样的高烟筒,在临街房屋背后,有圆形也有方形,不知何用。
历史悠久的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老建筑。在哈尔滨有许多这种风格的建筑,以后我会专门发一组哈尔滨老街的图片来与大家分享。
教堂:
说到哈尔滨的教堂,大家知道得最多的是索菲亚教堂,其实,哈尔滨的教堂是非常多。这是我转街时偶然发现的哈尔滨圣母守护教堂。原为东正教圣母帡幪教堂,1922年始建,1930年迁此重建。建筑平面为希腊十字式,砖石结构。
此外,我会专门发一组索菲亚教堂的图片来与大家分享。
在圣母守护教堂旁,是这座哈尔滨基督教堂。建于1916年,原名尼埃拉依教堂,为基督教德国路德会教堂。砖木结构,两层楼房,平面呈拉丁十字形。采用帐蓬式屋面,哥特式尖拱高窗。为仿中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
圣母守护教堂的街对面,是这座天主堂。全称哈尔滨耶稣圣心主教堂。原为南岗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波兰天主堂),是一座波兰侨民建造的天主教堂。20世纪初,参与建筑中东铁路的波兰侨民有3000余人,大部分都是天主教徒。1906年,波兰教徒集资在哈尔滨南岗东大直街建造司坦尼斯拉夫天主堂,1907年落成。并附设波兰中学和波兰侨民宿舍,当年有教徒2000人。
情调:
具有异国情调的休闲小巷
具有异国情调的休闲小巷
中央大街的肖像艺术画廊。浪漫的哈尔滨。
画家正在给顾客画肖像画。前面摆放着的是画家的自画像,挺像的。
画家正在为可爱的小女孩画肖像。
LOVE
蝶恋花
松花江: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是为纪念哈尔滨人民战胜“57年特大洪水”,于1958年10月1日建成的。它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这次去哈尔滨,正是松花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期间。我在飞机上就看到松花江许多河段一片汪洋,大量的农田和村庄被洪水掩没。
哈尔滨也处于三级防洪应急状态,沿江边拉起了警械线,严禁市民靠近。
在建的松花江大桥。
松花江铁路大桥。
远眺太阳岛,已经封闭不能去了。
宽阔的滨江路,只有一个孤零零的警察在值守。
宽阔的松花江
晚霞映照下的松花江。不知道的还以为坐在江边的是一对情侣,其实是值守的警察。呵呵,说出来就不浪漫了。
松花江的落日
松花江的落日
相关博文:
哈尔滨掠影--中央大街与索菲亚教堂(摄影)
2008-08-30 17:23
加载中,请稍候......